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著评介

与中国息息相关:华盛顿邮报评有关中国三本书

来源:中国网作者:2009/09/10

    美国《华盛顿邮报》8月26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与中国息息相关: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让美中两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所长、前美国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帮办谢淑丽。文章摘要如下。

    读《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萨拉·邦焦尔尼著)、《中国情》(杰夫·甘米奇著)和《中国之路》(齐福德著)3本书有感:

    30年前,中国还是个与美国人日常生活不相干的遥远而神秘的国度,就像今天的朝鲜。当时孩子们听大人们说,在地上挖个深洞,说不定就能到达中国。孩子们的父母对中国的印象既模糊又令人恐惧:那里的工人像蚂蚁般忙碌地工作,人口众多,清一色宽松的蓝布衣衫,头脑中灌输的都是对美国的仇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美国人头一次真切地看到这个国家,当时通过电视转播的尼克松访华之行所引起的关注几乎不亚于人类首次登月。

    时光飞逝,如今已是2007年。中国已经成为美国人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为避开中国武器试验的碎片而转移一颗卫星。加利福尼亚州居民从汽车上扫去中国的煤烟。正如萨拉·邦焦尔尼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中所记述的,现如今,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12个月不买中国制造的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个家庭的消费习惯显然无法减少美国近230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不过,对大多数或全部中国产品实施全国性禁运———最近,民主党参议员克里斯托弗·多德提议对来自中国的食品和玩具实施禁运,以此回应召回掺假宠物食品和油漆含铅的玩具的事件———将导致经济混乱,给中国等许多国家造成伤害,而且也不会挽回多少美国的就业机会。近2/3的中国出口商品是由外资企业———主要来自日本和美国———作为外国品牌生产的。每个售价为20美元的芭比娃娃只有约35美分留在中国。电视机和电脑等其他许多消费品都是由将许多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流水作业线制造出来的;这些消费品标签上的字样不应是“中国制造”,而应为“在中国完成最后一道工序”。

    许多美国人与中国的联系甚至更加复杂,更加牢不可破。中国是美国国际收养的最大来源。自北京开始允许外国人收养中国儿童以来,美国家庭已经收养了近6.2万名中国儿童,几乎全部为女孩。正如杰夫·甘米奇在《中国情》一书中所述,大多数中国父母重男轻女,因为“在一个没有社会保障的国家”,儿子起着“潜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由于中国在美国人的生活中显得如此突出,与北京的关系成为2008年总统竞选运动的一个议题便不足为奇。中国看来将集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经济威胁和冷战时期苏联的政治军事威胁于一身,美国人民期待他们的领导人在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面前能够昂首挺胸。

    然而,外表可能是靠不住的。从远处看,中国似乎是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但齐福德认为,近观中国“比外表看来更加脆弱”。

    突然之间,中国似乎离美国近了许多,有时就紧跟在我们身后。然而,我们对中国的新印象可能与旧印象一样不准确。让萨拉·邦焦尔尼和杰夫·甘米奇等人入迷的是对中国的印象———有时令人恐惧,有时又充满浪漫———而非实际情况下中国的复杂现实。齐福德则走上正确的路线,倾听中国人民对贪官污吏和现代生活中粗俗铜臭的抱怨。既然中国不再难以接近,我们就没有理由把我们的恐惧和幻想投射给想像中的中国,而应擦亮眼睛实事求是地看中国。

    文章来源: 新华网

 


tags:美国|其他|当代中国
编辑:l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