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国学研究网检索
国际中国学研究网 为您搜到的结果 约有556项符合 哲学 的查询结果, 如下是第 1-10 项(搜索用时0.034秒)
1989年7月在德国诞生了一种新的德文汉学杂志,名之为《袖珍汉学》(minima sinica),三十二开本,一年两期,上下半年各一期,而今历经十一个寒暑,出了二十二期。主编为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副主编是章穗子(Suizi Zhang-Kubin),他们是夫妻。该杂志是以中国思想史为对象,探讨从封建社会过渡到现代,从过去过渡到当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创意,中国对西方......

    尊敬的汝信理事长,同志们,朋友们:
    首先,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及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增大,我们注意到,有关中国学的研究近年已在国外学术界成为热点。
    国外对中国的研究过去称为汉学研究。原来主要侧重于对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和考古等人文学科的研究,而目前的国外中国学研究,已经有了更广......
    德国人有研究中国的癖好。这种癖好一直持续至今,某些作品从数量上而言,甚至超出了迄今在中国或日本之外出版的同类著作之数量。
    美国汉学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独占鳌头,不是毫无道理的,但情况也并非一直如此。美国在1933年以后,开始吸纳世界上最优秀的学者,紧接着把英语变成了唯一的科学用语,因为当时许多科学家被迫离开德国,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中国的科学家也不愿返回自......
中新网1月5日电 香港《大公报》5日刊出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仅仅30年,中国就形成了“中国综合模式”,成为继欧洲“莱茵模式”、美国“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之后世界第三大发展模式,它是最有希望、最具未来意义的模式。在21世纪大文明变革中,中国模式将显示巨大优势,证明东方崛起的大文明意义。 
  文章摘录如下:
  21世纪堪称“东方文明崛起的世纪”。改革开放仅仅30年......
 二十世纪的后五十年,中国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接触越来越频繁。世界各国比过去更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比过去任何时代更需要了解世界。中外文化交流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日益开展。我们的国际友人日益增多。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足以说明这种事实——需要(包括个人的、群体的、民族的、国家的)是一切学术最有力的推动者,汉学研究的兴旺势头正方兴未艾。只要看看东方、西方以及......
    文学史上,毛姆的个性是出了名的,他也喜欢有个性的人。他在《月亮与六便士》开篇写道:“在我看来,艺术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就是艺术家的个性;如果艺术家赋有独特的性格,尽管他有一千个缺点,我也可以原谅。”正因如此,1920年,他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去拜见他心目中“现代中国儒家学说最为权威的学者”辜鸿铭,并把他写进了游记《在中国屏风上》。
    辜鸿铭果然个性十足。......
    唐君毅被认为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心通九境”。
    12月上旬,以“唐君毅思想与当代世界”为题的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为了了解唐君毅这位相对陌生的海外新儒家,本报记者采访了唐君毅的弟子霍韬晦,同时,霍韬晦也就本年度国内的一些国学现象,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新京报:与牟宗三等新儒家在内地的影响和知名度相比,了解唐君毅的人很有限,这是什......
【核心提示】最近30多年来,借助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中国学术正在恢复元气,重建信心,并为走向世界做着准备。审视中国学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我们欣喜地发现,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正当其时,中国学术再创辉煌的历史时刻正在逼近。

 
  最近30多年来,借助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中国学术正在恢复元气,重建信心,并为走向世界做着准备。审视中国学术发展的历史、现状......
崔玉军,1966-2011,男,山东人,哲学博士。生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专长为美国中国学史。...
    德国是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重要国家之一。德国的中国学研究同英、法等欧美国家相比,虽然起步晚,起伏大,但在战后发展较快,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做出了一定贡献。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德国的中国学研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 德国中国学研究的历史进程 
    真正意义上的德国的中国学研究开始于19世纪,汉学教授的设立则是20世纪的事情,但它的萌芽和材......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前  往
电话:010-8475878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