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著评介

那个提出李约瑟难题的人的一生

来源:中国网作者:2009/09/11

    《那个热爱中国的人》(The Man Who Loved China: The Fantastic Story of the Eccentric Scientist Who Unlocked the Mysteries of the Middle Kingdom By Simon Winchester Harper Collins)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08年6月5日文章,原题:中国发明的疑问

    为何中国科学发明曾经盛极一时,转瞬却分崩离析?一位英国学者花费毕生研究该问题。

    除了学者,鲜有人熟知那位剑桥先生进行的有关中国科学历史研究,他改变了西方世界对一个文明落后无望的错误评价。李约瑟(Joseph Needham)去世于1995年,至此他已出版17卷《中国科学技术史》系列丛书,其中的一些完全由他独立完成。

    在古腾堡将印刷术引进德国前600年,中国人业已运用印刷术。他们布置出第一个链传动,领先欧洲人700年。并且,他们首先使用磁铁指南针,至少一个世纪之后世界其他角落才有相关信息。因此,究竟是为什么,15世纪中期,这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止步不前?

    李约瑟的对中国科学编史学的贡献巨大,因而这一迷题一直公认为“李约瑟问题”。即使中国人,他们也接受这个叫法,在普通话里叫做:李约瑟难题。

    西蒙 温彻斯特所著的生动传记着重描写是什么使李约瑟一心扑在这个问题上。1936年,三个中国助理在他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工作。一个叫鲁桂珍,南京人,开始教授他中文,这燃起了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兴趣。他再次经过学习成为了汉学家,之后作为英国科学特使前去重庆工作。

    温彻斯特先生大量参考了李约瑟的日记,其中有他非传统的生活方式,开明的婚姻和许多婚外恋情,当然还有穿越中国的异域情调的冒险之旅。

    李约瑟驾驶雪佛莱卡车所到之处,其中一个就是都江堰,近来遭受地震一个四川城市。在那里,李约瑟研究了一个2300年前建造的巨型灌溉系统,受用至今,但因地震而遭破坏。据温彻斯特先生说,在那时,只有米亚人在控制河流上有如此进步。

    李约瑟对中国成就的关注很自然赢得了当地的赞许。在被共产党政府推翻前不久,国民党政府授予他一项最高荣誉。不过,李约瑟与中国新政府也有紧密关系,这颇具争议的关系对他的事业产生了威胁。他曾参与中国主导的对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细菌战的调查,在多数人认为这只是苏联和中国编造之言的情况下他却坚信不疑,这导致了很多西方同辈人对他避之不及。

    然而,李约瑟所在的剑桥学院,冈维尔与凯斯学院,仍然信任他的学识,给予他格外的自由免去一般的学术工作,使得他能致力于写书。

    李约瑟从未完全弄懂中国的发明创造为何干涸。其他学者给出了各自的解释:中世纪帝国时期对官位的意味追逐和从商团体的缺乏使其缺乏竞争和自我改进。而与中国的广博相比,欧洲小国的激烈对抗培育出的是科技竞争,中国的传统集权主义则正好相反。

    学校里的填鸭式教育和经济上的国家控制,“新中国”显然不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乐土。然而,中国人仍然在继续思考李约瑟难题。中国华中地区的一位中学校长近来提出,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并且问题症结就在中国教育体制对学生性格塑造的失败。一个前政府官员同样提到,李约瑟感叹中国500多年来没有产生出一个影响全球的观念或是发明。这个官员说,中国今后的贡献将是“和谐”。

    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在李约瑟去世后陆续发行出版,众多作者继续将注意力放在矿产、农产品加工业、林业等主题上。最近的作品在今年出炉,是第二卷的第十一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本书,这次是一本关于钢铁冶金的512页大开本书,作者唐纳德瓦格纳(Donald B. Wagner),该系列中的第24本。

    文章来源: 中国网

 


tags:英国|史学(考古)|其他
编辑:l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