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著评介

重现尼克松的破冰之旅

来源:中国网作者:大卫 J 林奇 著 关飞 译2009/09/09

    1971年10月,亨利·基辛格来到北京,为美国总统理查·尼克松历史性的中国之行铺垫道路。

    作为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积极配合总统,采取外交主动来结束中美两国之间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之久的隔绝与沉默。尽管基辛格式作风已经老掉牙了,但是他的复杂动机中确实包括使他那些国务院里的官僚主义竞争对手无法插手。

    加拿大历史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米兰在《改变世界的一周:尼克松与毛泽东》一书中写道:当基辛格自己与中国总理周恩来在磋商诸如中美苏关系、越战和台湾局势这类核心事务的时候,他却把很多累人的外交工作移交给了国务院的中国通杰肯斯。

    “杰肯斯是国务院的人。他理所应当被派去和周恩来的任何一名下属见面,谈一谈那些被基辛格认为是不太重要的问题,比如说贸易问题。”麦克米兰写道。

    今天,当美中贸易逆差创纪录的达到213亿美元的时候,很难让人承认贸易是一个可以稍后解决的次要问题。但尼克松访华时的中国经济正像停滞的一潭死水,国家经历着文革这样的自残式的创痛。

    1972年2月的那一周,就像迈克米兰在她的编年史所写的那样,尼克松冒着被当成“亲社会主义者”的风险,在地缘政治学的鼓动下采取了果敢的行动。正在寻求连任、并未遭遇“水门事件”的尼克松,需要接触中国来帮助他平息越战的硝烟。而且尼克松确信,改善美中关系将使给苏联带来压力,使其在冷战中越发收敛。

    麦克米兰的新书是第一本聚焦尼克松中国之行及其成因的专著,内容还包括基辛格在1971年的两次秘密访华。她向我们描绘了几位主要人物的肖像:垂暮之年的现代政治家毛泽东和文雅的周恩来。另有很多有趣的小插曲,比如会谈期间一位美国人不经意的亵渎之语“老鼠屁股”让对面的中国代表百思不得其解。

    尽管最后尼克松未能拉拢毛泽东一起与越南人谈判,麦克米兰仍然主张认为始于1972年2月21日的那一周,真的改变了世界。

    在当今这个优越的年代,中国城市中都布满了星巴克、别克和必胜客,很难让人回想起曾经的中国是如何的封闭和落后。在尼克松之前没有其他美国总统去过中国。毛泽东例行公事地坚决把美国当成是中国的敌人,而同时美国在考虑中国的核武器试验。

    那时的北京是一座尘土飞扬的首都,满街是骑着自行车的人,戴着同样款式的前进帽,穿蓝色的夹克和裤子,那是典型的“毛主席式”装束。没有美国的外交官,商人或是记者。好奇地想知道中国正在发生什么事情的美国人无法遂愿,只能透过英国盟友的殖民地香港进行偷窥。

    就像被从华特·科龙凯特到威廉·巴克利之流的顶级记者簇拥所预示的那样,尼克松的中国之行无疑是历史性的。美国电视网直播了尼克松的到访北京。这是中国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之后的卡特政权也在延续温和的对华政策。在未来中美关系的新纪元里,贸易可绝不是次要的问题。

 

文章来源: 中国网

tags:美国|史学(考古)|近现代中国
编辑:l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