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 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研究所所长埃伯哈德·桑德施奈德出版了他的新著《全球的竞争者——中国令人可怕的崛起和西方的无能为力》。埃伯哈德·桑德施奈德是德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他在自己的新著中强调:中国的崛起并非必须导致西方的沉沦,另外,一个稳定的东方也符合西方的利益。以下为该书最后一章的部分内容节选
【德国《经济周刊》3月5日一期文章】题:全球的世纪
各种迹象表明,中国将顺利成为一个人们必须要认真对待的全球参与者。事实上,这个国家的崛起在我们看来是可怕的——在其程度上是可握的,在我们每天要切身感受到的影响上也是可怕的。当然,中国的成功发展及其迎头赶上在未来几年内将置我们于巨大的压力之下。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成功地应对21世纪的这一核心挑战。
和以前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崛起时的情况一样,我们不一定会在这种崛起中崩溃。关键是,现在我们要冷静地对机遇和风险进行评估并积极地接受竞争。对西方的唱衰虽然不是什么新事物,但它这一次仍旧为时过早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这一挑战呢?若想制定成功的中国战略,答案就在于8个祈使句当中。
1.我们必须重新思考!
认为中国将顺利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人可能和预测中国将崩溃及至毁灭的人犯下了一样的错误。这两种设想都过于极端。现实可能总是发生在两者之间的某个地方。
21世纪决定国家影响力的将不再首先是军事力量,而是对待创新和速度的能力:适应快的人将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决定性的优势。经济生产力和效率将与新创意和新模式的开发联系在一起。
因此,有一点是确定的:以两极等线状发展预期为主的几何思维不再发挥作用。同样,认为这个世界是零和游戏的想法至少是混淆视听的。一方的崛起不一定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衰落。这样的想法在一个国家的实力几乎还完全可以根据军事力量来衡量的时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正是19世纪和20世纪的思维范畴。在21世纪初,(不仅仅是鉴于苏联解体的教训)我们必须明白,单单军事力量不再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基础。与竞争对手中国的竞争将在创新、对新全球挑战和科技进步速度的灵活适应的范围内进行。
2.不存在概括性的方案!
与中国的竞争将不能通过好听的价值观讨论,而是只能通过构建对我们有利的经济竞争能力来进行。
因此,不管是对企业家还是外交官来说,原则应当只有一个:只有作出反应、进行适合各个领域、各种局面和问题的改革,才能保证长远的成功。在我们能够满足自身利益的领域中,中国将一再作为具有合作意愿的伙伴出现。但它同样也将在另外一些领域中坚决地寻求自己的优势。
3.不要害怕中国!
我们没有理由害怕中国。目前,中国制度所取得的成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足以进行庆祝。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说:“对我们而言,最大的风险不是中国超过美国,而是维持其经济速度所必需的东西没有在改革中得到推动。”只有成功消除了中国通往未来道路上所潜伏的危机,才会有这个国家真正处于什么地位的问题。中国不会、也不可能成为隐士。
4.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中国的失误!
中国在内政的问题上所面临的弹药库随时都可能爆炸。这是所有试图对中国政治进行评价的行为中所蕴含的真正危险。寄希望于内政问题甚至可能是较为严重的危机来抑制中国崛起,一方面不符合我们的利益,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预言这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把宝押在这上面的人疏忽大意了。
希望利用中国可能发生的危机甚至为其推波助澜,以便保证自己在亚洲及周边地区的优势地位,这种在美国十分广泛的愿望被证实是把双刃剑。中国经济困难将不仅令美国,更将令整个世界经济感到切肤之痛。而且,作为地区秩序的保障,中国不仅仅是在我们考虑到朝鲜问题才不可或缺。
这是我们的政策真正进退两退之处。在使中国的成就成为可能过程中,我们作出了很大贡献。是我们的投资、我们的技术、我们的知识使中国的经济奇迹成为可能。眼下我们正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这个越来越成功的竞争对手,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市场和利益。希望中国因自身内部矛盾而受到羁绊,这已无法再为我们提供帮助。我们坐在同一条船上,而且看到中国持稳定符合我们的利益。
5.我们必须停止布道!
多一点谦虚似乎是有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我们目前所做的好像我们不仅有权利、同样也有可能把在我们这里毫无疑问取得成功的模式输出到世界其他地方。这些日子已经过去了。我们所做的还好像我们永远能够生活在欧洲富裕、安全、和平的舒适小环境内,不受全球化的影响,尽管全球化在世界其他地方迅速发展。这些日子也过去了,希望在全球竞争中立足的人最好限制一下自己的这种过分自信。
毫无疑问,西方民主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模式是一个成就——对我们来说,联想到我们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来说。那它因此就必须作为全球标准得到贯彻吗?答案很简单:不!我们不能再依赖这样的事情发生:亚洲精英认识到它在我们这里是多么完美地发挥了作用并因此而希望效仿。他们当然还希望效仿一些东西——最好是我们的高端技术,但在政治上他们早已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6.我们必须认真看待中国的“反”模式!
中国模式的吸引力在不发过世界不容忽视。北京的领导人还可以证明他们的模式行之有效。只要没有政治危机或社会危机提供反证,中国就会继续宣扬与西方模式对立的“反”模式,而我们只能花大力气来消除这种模式对那些以责备目光看待我们的国家所产生的吸引力。在这些国家看来,中国具有一个关键的优点——不论我们喜欢与澡:中国愿意提供不与政治条件挂钩的合作。
因此,将来我们必须比以往更认真地看待中国为树立西方“反”模式所作的努力。亚洲政治家气定神闲地宣布:21世纪的超级大国将是中国和印度!这对他们来说似乎理所当然,在我们看来则难以想像。讲这种话可以逞口舌之快。但许多德国人对此也信以为真。这种讨论让我们误入歧途。问题不在于中国和印度在国际政治中是否会与美国和欧洲形成对阵态势,而在于当我们将这种奢望与现实对照时,这种奢望已经将我们抛在了后面,让我们愈发不知所措。
所有这一切推导出一个简单的结论:21世纪将很有可能有既非中国世纪,亦非亚洲世纪。只有中国之树不受阻挠地向天空生长,那种景象才有可能出现。但更多事实表明,21世纪将是个全球世纪,它体现在全新的力量格局上。
7.闭关自守是迷途!
还有一个悖论值得思量:谁闭关自守,谁就失败!谁相信自己有能力或者必须抵卸全球化的挑战,谁就会最终船覆人亡。
公平地说,中国谋求更大的国际影响力、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政治与经济的成就合情合理——不论我们喜欢与否。毕竟我们也在不假思索地为自己要求这种权利。因此,我们也必须给予中国等国家这种权利。谁不愿承认这点,谁就必然被排挤到守势,处于守势只会失败。在争夺中国市场这块蛋糕尽可能大的一块时,人人都先想着自己。
出于这些原因,坐等战略不会带来成功。也许应该采取一种亚洲战术。不阻滞力量,而是借力打力。这是几乎在任何一种亚洲武术中都能找到的原则。西方必须在对华战略中走“缓路”——但必须坚决果断。我们难道不该扪心自问,向中国学习的时候是不是早就到了?勤劳、创业精神、灵活、竞争力——我们自然而然地将这些词与中国的经济崛起联系在一起。它们也曾是我们经济成就的基础。看来我们只是忘记了这点。
8.我们必须主动应对竞争!
与中国的竞争将在国内决出胜负!因此,别随便指责亚洲人,把责任推给他们归根结底是的!倘若我们在全球竞争中失败,我们是败在了沾沾自喜和自满上。
民主政治缺乏挑明令人不快的真相的胆魄。找一只替罪羊则容易得多。中国为此提供了近乎理想的靶子。我们失去工作岗位,是因为中国坚持运用其低工资的生产能力吗?这仅在表象上是正确的。在历史上所有重大的结构变革中,总出现同一种现象:当新技术排斥旧技术时,“旧的”工作岗位也随即消失。当猎人和采集者变成农民时,九成的猎人工作消失了。当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时,超过九成的农民工作被勾销了。在我们的时代,产业工人正在向服务业者和一些人所说的“科学工人”转变。有多少“旧的“工作会在此过程中消失呢?有一点肯定正确:这不是中国的错!
但与欧洲和美国不同,中国还处于新增财富总额为正值的分配斗争中。在一年的年底,所有人都比年初富裕——有人的财富仅仅增加了一点儿,有人的财富增加了很多。但所有人的财富都“更多”。在我们这儿情况正好相反:在一年的年底,少数人的财富增加了很多很多,大多数人的财富却减少了。从这种结果为负值的分配斗争中产生了沮丧、抗议,最后还有令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民主政治对自身的苛求。这与中国毫不相干!
文章来源: 参考消息
上一篇:庄士敦和清宫珍宝
下一篇:重现尼克松的破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