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中华读书报》上《澄清〈永乐大典〉的两个问题》一文中谈到《大典》的散佚问题,最近我有了新的旁证。今年7月,福建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北京的莫理循》(〖澳〗西里尔·珀尔著,檀东钅星、窦坤译),书中的莫理循日记,详细记载了翰林院被烧的时间和原因,确实是义和团和清军所为。现摘录书中有关内容如下:
英国公使馆占地三英亩,一般情况下,里面大约有60个人,许多马和骡子,一些羊和一头牛。现在里面大约挤着900个人,包括在京所有外侨和许多中国基督徒,其中还有126个中国女学堂的学生。不过沙孟先生和他的美国妻子坚持要住在御河对面的旅馆里。我们之所以选英国公使馆作为守卫的主要据点,原因是它面积最大,暴露面最小,易守难攻。莫理循最后一个进入英国公使馆。第一阵交火过后,奥地利公使馆的守卫部队就过于轻率地放弃了这个孤立的前哨阵地。围攻过后,莫理循写道:“没有充足的理由放弃这个据点。”他在6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放弃奥地利公使馆这个据点,就意味着要同时放弃所有海关建筑物。因此,我只得放弃了自己的房子,带上银两和供应品等住进英国公使馆。各国公使都聚集在英国公使馆中,里面还有许多传教士、天主教徒、中国修女、中国人、海关人员、俄国女士和其他人。”
莫理循的房子就在肃王府对面。在房子被摧毁前,他曾赶回去抢救他的藏书。一个性格古怪的挪威传教士内斯特嘉德(人称“最忠实于上帝”的人)和一个“非常冷静、勇敢”的中国人给他当帮手。他们绕了许多路,急匆匆地穿过横跨在公使馆和肃王府间的小桥,才能赶到他的住房。
第二天,莫理循很伤心地看到翰林院被大火烧毁。翰林院位于英国公使馆往北一点的地方,是中国当时最大的图书馆,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翰林院建筑群中有几座房子离英国公使馆只有几英尺远。当时一阵大风正朝公使馆的方向刮。中国人看准了这个把洋人烧出来的好机会。他们放火烧毁了“北京最神圣的建筑物……学术中心”,在枪声和烈火的呼呼声中。莫理循写道:
……大捆大捆大清帝国最珍贵的图书被扔进了避暑别墅四周的池塘里。这座中国最大的图书馆变成一堆废墟,飘散着撕毁的书页和木灰。世界上其他大图书馆,如罗马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曾毁于征服者之手,但是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国家,为了报复外国人,竟然牺牲了自己最神圣的建筑、国家的骄傲和光荣,以及数百年有学之士的智慧结晶。这是一场可怕的大火,是骇人听闻的亵渎神圣的罪行。数百年来一直安安稳稳地放在书架上的珍贵手稿被扔得遍地都是,有的被烧毁,有的被偷盗;数吨珍本被扔进了池塘里。
为了保住公使馆,就必须拆除翰林院剩余的建筑物。虽然我们制订了一项计划,抢救较为珍贵的手稿,但是很少有手稿能幸存下来。被当作战利品掠走的书都交到克劳德·窦纳乐爵士手中(窦纳乐爵士在奥地利公使馆被毁之后,接替奥地利海军上尉冯·托曼的位子,担任了使馆卫队司令官)。翰林院中的熊熊烈火还在烧着,克劳德爵士就已派人给总理衙门送去一封信,告诉总理衙门他已尽力抢救翰林院中的珍贵图书,并要求清朝政府立即派人来监督抢救行动。可是,他的信没得到任何回音。
莫理循对翰林院被毁之事感到愤慨,对犯下如此严重亵渎圣物罪的国家感到愤慨。他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莫理循是清末民初《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后来被北洋政府聘为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是中国“走向共和”的外国人中近距离的观察者和参与者。电视剧《走向共和》已把他从尘封中钩沉出来,说他的“一篇报道等于十篇给朝廷的奏折”,可惜剧中把他在中国的活动提前了10年。他的言行某种程度影响着中国近代史,但学术界和国人对他知之甚少。《北京的莫理循》的出版填补了中国近代研究的一项空白。
中华读书报 2003年11月5日
上一篇:埃德加·斯诺的《鲁迅:一个赞颂》
下一篇:近代中国人测量大海的第一块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