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著评介

鲁迅——《阿Q正传》俄译本序言

来源:中国文学网作者:[俄]Л·艾德林 著 宋绍香 译 2009/08/24

  《呐喊》、《彷徨》、《野草》——这些都是鲁迅的文学作品集。编入该书的这些中短篇小说,均选译自上述这三本鲁迅文学作品集。这些艺术文学作品,足以使我们了解并喜欢上这位伟大的中国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文学创作。

  鲁迅生活在一个多事之秋的时代。他诞生于1881年。在本书卷首的作者《自传》中,鲁迅非常详尽地讲述了他的痛苦的童年和远离家乡后的苦闷的青年时代。他对童年时闹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仍记忆犹新——农民们起来造反,反对统治中国的满清王朝,建立了人人享福的“太平天国”。他18岁时,中国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农民武装暴动,(2)后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镇压下去。从青年时代起,未来作家的内心深处,便萌生了一种对祖国人民的爱和对压迫者的恨的感情。

  为了继续深造,鲁迅来到日本,考取了医学专科学校。他选择这所学校并不是偶然的:像当时的许多青年人那样,鲁迅认为医学能够全面提高国民的体质。为人民谋幸福的想法攫取了他,他似乎感到,这将是摆脱国人的肉体痛苦,解救像病中的父亲那样的不幸人们的病苦的最好途径。

  当时,在日本留学的有许多中国青年学生。他们像鲁迅那样,都想为祖国尽力。1900年代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俄国1905年的革命,中国伟大的民主志士孙中山创建的革命组织“同盟会”——这一切都使鲁迅及其同学们在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青年鲁迅开始寻找帮助祖国人民的较之医学更为有效的办法。封建地主千百年来的统治所导致的农民的逆来顺受的奴性状况,使鲁迅极为忧虑和愤懑。当时,鲁迅还不懂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当时,他似乎感到,应该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以便从沉睡中唤醒他们。

  鲁迅带着这种想法,于1909年回到了中国。两年后,中国暴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帝制。它初次告诫鲁迅:伴随辛亥革命的到来,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结束了,民主共和国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鲁迅,像当时所有进步知识分子那样,仍在期待着中国的改革,并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而感到痛苦和失望。资产阶级领导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而无产阶级尚未自觉地加入进来。所以——结果,推翻帝制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仍然沉重地压在劳动人民的肩头。

  1917年10月,俄国的工人和农民举起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大旗。这一浪潮很快就传到了中国。1919年5月,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一运动被称为“五四”运动,因为,在这一天,北京的大学生们,为抗议把过去德国在中国的领地转交给日本帝国主义,而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青年学生们坚决要求将它们归还给中国人民。

  “五四”运动,正如毛泽东所说,“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它将笼罩中国社会的广大阶层,并对文学革命思想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后,无产阶级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在中国社会活跃起来;“五四”运动在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中,表现出了最深刻的彻底性。也就是说,“五四”运动在中国实行了那种最伟大的文化革命:它勇敢地反对几千年来压制中国人民思想的陈旧的儒家礼教,抛弃陈旧的封建文学,催生出了中国的新文学。

  中国的文学革命,与“五四”运动和文化革命直接相关;“文学革命”这一术语,早在1917年初就已出现,并显露了其文化革命的内容要素:为创建新的现实主义文学而斗争。文学革命提出了文学的现实主义原则,宣扬文学服务于人民利益的思想,使用广大人民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创作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描写人民的斗争。中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周扬的论点是正确的,他认为:文学革命虽然有其不足和局限性,但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次伟大革命;如果不发生这次革命,现在的人民文学就不会诞生。

  鲁迅站在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前列,共同完成了文化革命和反对封建旧文化的任务。毛泽东称鲁迅是这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他率领这支新军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文化发起了猛烈进攻。伟大的革命作家鲁迅,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的新文学,并以自己的不朽作品,为长期闭关自守的中国文化开辟了通向广阔世界的道路。

  鲁迅的创作是世界文学的一个新现象。这位作家的作品,作为一切悠久优良的文学传统与鲜活的革命创新和谐结合的典范,成为粉碎封建主义的柱石及一切封建礼教和奴役人民思想的文化的最有力的武器。

  “五四”运动爆发前和爆发后的这一时期,是鲁迅政治思想形成的时期。由于他明白了一个真理:不是教育——正如他从前考虑的那样——而是进行积极的斗争才能使人民摆脱压迫,所以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到20年代下半期,正如毛泽东所说,他已经成为共产主义的“信仰者”了。

  鲁迅的几乎所有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都是在1918年至1926年间创作的,那时他还不是一位共产主义的“信仰者”。他明白中国的劳动人民,再也不能忍受封建地主和外国帝国主义使其必然遭受的苦难,但是,他仍然不能清楚地想像到,中国人民怎样才能得到解放。所以,鲁迅的笑声并不愉快,他的笑容里透出了何等的痛苦与悲愤!但是,在其短篇小说中,仍然没有流露出无望的情绪:小说中充满了最坚定有力的信念——中国人民不能不振奋起来!

 大无畏精神,是鲁迅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作家不怕描写最可怕的社会真实。他懂得,正确的诊断病情,是治病救人的最必要的步骤。

  鲁迅的一系列作品问世后,反动派们总是大喊大叫,说什么鲁迅污蔑中国人民。然而,他是多么勇敢!多么坚信自己的正义!为了继续写出那些骇人听闻的社会真实,为了向全世界揭露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那种人类生存的惨状,也应该具有这种坚定性。

  “五四”运动前,鲁迅已经闻名遐迩。中国知识分子参与“五四”运动时,已经知道了他的第一批作品。鲁迅以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开篇,对中国的旧文学而言,这篇小说全然是一部非同寻常的作品。“日记”的“疯”作者,生活在“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作品展现了旧中国整个社会的画面,鲁迅称它是“人吃人”的社会。中国文学最早作为社会制度的自觉的不共戴天的敌人,对使“人吃人”合法化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揭露和批判。所以,他不仅暴露,而且还充满了希望,他说:“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这篇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作品,打破了旧文学的结构和语言程式(运用接近口语的文学语言进行写作),开了创作心理小说之先河;这一创作技巧,鲁迅在其后“五四”运动前夕发表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和《药》中,都已表现出来.


原载:《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8年第2期
转自:http://www.literature.net.cn/Article.aspx?id=40537

tags:俄罗斯|文学|近现代中国|鲁迅|《阿Q正传》
编辑:lixi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