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和时代的顶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没有与中国历史国情和世界地位相适应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就不可能树立理论上的自觉自信,走向时代的顶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新的世界方位中构建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是当前中国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奇迹,“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日益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话题。理论是实践的反映,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必然要在理论和学术上体现出来,要求我们构建与之适应的学术话语体系,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理论和学术成就。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意义在于: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中国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提高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使中国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并使理论不断创新发展;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国理论和学术走向世界,进一步扩大中国发展道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话语权,提高我国软实力。归根结底,就是要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
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是指经济和物质上的,更应当是文化和精神上的。没有文化的强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理论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没有理论的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和时代的顶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没有与中国历史国情和世界地位相适应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就不可能树立理论上的自觉自信,走向时代的顶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呼唤着理论的创新,中国的理论和学术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是,与此相对照,我们的理论和学术研究还跟不上实践和时代的步伐。一些学者习惯于从西方的理论和学术的框框出发,而不是从中国的实践和问题出发进行理论研究;热衷于用西方的学术话语去裁剪丰富多彩的现实,盲目崇拜西方的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照抄照搬西方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教学科研模式,使理论和学术的发展离开了丰厚的沃土,失去了坚实的根基。这种盲目崇拜和照抄照搬西方理论和学术的危害,不仅在于它脱离中国的实际,无法解答中国的问题,更在于它会使我们成为某些错误思想的附庸和奴隶,丧失思想理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甚至会把西方国家的特殊经验、特殊利益和意识形态当做所谓的“普适价值”加以推广,乃至强加于中国的现实,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迷失发展的方向,丧失前进的动力。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具有以振兴天下为己任的光荣传统,处于国家民族的命运转折年代,面对深刻变化的世界格局,中国的理论界、学术界只有在理论自觉自信自强的道路上奋力探索、开拓和创新,构建起新的世界方位中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无愧于我们的时代和人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转载]坚持中国社会科学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