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外交流

马克思主义术语如何引进中国?

来源:中国网作者:周振鹤2009/09/09

    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不知道他说这话是有意还是无心,但显然是与事实不符合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学说早在十月革命前很久就逐渐地进入中国,当然这时候引进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是一些非共产主义者与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如李大钊等人的功绩。不过这并不是我们现在要谈论的话题,我们现在想说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引进是通过一整套术语的吸收与传播来进行的,而由于日本的社会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远远地走在中国人的前面,因此中国的一整套马克思主义的术语是以日语为中介进入中国的。

    实际上,不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在十九二十世纪之际迅速从西方接受的新概念与新思想,大多经过同样的途径,只有少数直接从西方而来。这一通过新术语的创造而引进新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场革命,一场发生在晚清民初的话语革命。由于这场革命,汉语固有词语有许多被颠覆了原来的意义,还有一些新词语被迅速甚至有点草率地创造出来。虽然这些被赋予新义的旧词与新创的词语数量也许不到一千,在汉语的汪洋大海里不过是几滴水而已。但这些词语都是关键词,几乎无处不在,使用频率极高,因此我们不能设想,如果我们在日常语言中取消这些关键词,如自由、民主、科学、政治、经济、封建、革命、主义、社会、剥削、共产党、生产力等等,我们还能开口说话吗?不过直到目前为止,国内的学者对这样一场话语革命,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至多只是将其当作是一般的外来词的引进,如同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吸收佛教词语的现象一样。

    然而近二三十年以来,西方与日本的学者都已对近现代汉语术语的形成表示出强烈的学术关怀。有些大学进行专门课题的研究,有些科研单位将此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甚至出有专门的研究刊物。在这当中,德国汉学家李博(W.Lippert)的《汉语里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一书可以说是起了带头的作用。此书初版于1978年,最近经过修订,并翻译成中文出版。书中详细地分析了每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来源,其中大部分是由固有的汉语旧词,而由日本学者赋予新义。作者对这些固有词语的词源先追溯至其最早出现的古代文献及其原来的意思,而后再考察该词被赋予新义后,首见于日语的什么文献,再则查考中文文献什么时候接受了这个新义。对于日本学者利用汉字组合创造的新词与被国人接受的过程,当然只需要后面两步考察。全书向我们展示了四十多个(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详细来源,让我们看到了这场话语革命的实际进程,尽管李博并没有说这是一场革命。而有意思的正是“革命”这个词本身也是旧词被赋予新义。《易经》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在这里,革命是改变天命,更换朝代的意思。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日本人以之来作revolution的译语,表示人民自下而上推翻现在统治形式的行为。到1896年,在《时务报》上革命的这个新义就出现在汉语文章里。再如“经济”,与汉语原义偏离更甚。本来经济是经邦济世的意思,接近今天的政治的含义。但在日文里,却用来翻译economy,与财政有关。中国人起初极难以接受这个新义,曾用几个新词,如理财学、富国策、计学或旧词平准来代替,但没有成功,到二十世纪初经济的新义也渐渐为国人所习惯了。

    当然,对每个术语的来源做详细的考察并不容易,也由于此,才见作者的功力。尤其首见文献的考察并不容易,近代文献浩如烟海,一个词的查寻有如大海捞针,而且即使有时查到的,也不一定就是首见。因此另一个补充的研究法,是查寻中外辞典或日语与西方语言对照辞典,看看西方语词的汉译与日译何时被收入辞典之中,因为这大致可以看作这个新词被普遍接受的时间,上述“革命”与revolution的对应就是1873年首见于《英和字》,所以可以推知在这一年以前必定已被相当一些文献所采用了。

    文汇读书周报 2004-01-17

 


tags:日本|语言|近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编辑:lixi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