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综合述评

复兴路上中国的强大和脆弱:近来中国问题著作综述

来源:中国网作者:2009/09/10

    中国的复兴无疑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该话题最近几年来一直是世界出版界的一大热点。新近推出的讲述这一话题的新著仍然很多。这些著作的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大多相信未来在中国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因此必须学会如何在中国发展——这样首先就要了解真实的中国,知道中国在想什么等等,在他们看来,不掌握这些,就等于失去未来。

    杰克·佩尔科夫斯基:《制服巨龙:我如何在中国建立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企业》

    美国商人杰克·佩尔科夫斯基《制服巨龙》一书认为,任何忽略中国市场的公司未来注定只能是二流公司,而关键是要寻找到合适的中国经理———并不一定是那个英语说得最流利的人。佩尔科夫斯基出身匹兹堡一个蓝领工人家庭,他对中国人辛勤的工作状态印象深刻。他还指出,与西方相比,中国也许更有动力开发新的节能技术。佩尔科夫斯基与其他许多西方商人一样,看待中国的视角结合了洞察力与傲慢。他对初来乍到的人建议说,如果你喝到的咖啡跟你要求的不一样,或者你的饮料里没有搁冰块,不要小题大做。事实上,中国仍然“处于青春期”。

    丽贝卡·范宁:《硅谷之龙》

    在《硅谷之龙》一书中,丽贝卡·范宁与十几名这样的“青春少年”进行了讨论,他们全部是中国高科技革命中涌现的成功企业家。她的采访扣人心弦且发人深省。她所有的受访者都出生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或文化大革命前,大多家境贫寒,或父母下乡插队。一些人曾在硅谷或美国其他地方求学,但美国风险投资家正争相寻找的最新一代技术革新者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杰夫·甘米奇:《中国情》

    杰夫·甘米奇的《中国情》一书讲述的是美国家庭收养中国儿童的故事。中国是美国国际收养的最大来源。自北京开始允许外国人收养中国儿童以来,美国家庭已经收养了近6.2万名中国儿童,几乎全部为女孩。因为,正如杰夫·甘米奇在书中所述,大多数中国父母重男轻女,因为“在一个没有社会保障的国家”,儿子起着“潜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这一情况,使得许多美国人与中国的联系甚至更加复杂,更加牢不可破。

    西里尔·雅瓦里:《了解中国人的100个词汇》

    西里尔·雅瓦里是中国通,他的这本书带来了一种借语言表达中国文化的基本方法。例如“中国”一词让这个国家处于“世界的中心”。我们更常用的表达法是:“中央帝国”。中国甚至在联合国保持这个名字,这在全球化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这是一个国家今天想要恢复其在世界中的词源地位的时代。

    马克·莱昂纳德(Mark Leonard):《中国在想什么?》

    按照西方的理解,自由这个概念历史上并不存在单一表意文字形式,而是后来以文字形式被造出来的,其字面含义是“一切为自己”。于是,我们进一步明白为什么围绕这个概念与中国人对话没那么容易。马克·莱昂纳德曾经是托尼·布莱尔的顾问,也是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执行主任。他本打算作一次短暂的资料搜集之旅。在北京,他希望对中国思想库的概况进行大致的了解,但第一站就令他开了眼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王洛林接待了他,并介绍说,该机构的50个研究所里有4000人在对250个学科进行研究。

    莱昂纳德的短途旅行变成了一个使命。这位英国人说,如果中国仅仅一个思想库的人员就已经超过欧洲全部思想库的总数,那我们就应当尽可能地研究中国人的想法。莱昂纳德对中国经济、社会学的思想流派进行了研究撰写了一本在最近出版潮中可谓令人赞叹的书——《中国在想什么?》。目前该书只有英文版本,但它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中国的看法。

    《中国在想什么?》一书让人看到了中国政界人士和知识分子就资本主义、民主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这三大问题进行讨论颇有教益的方面。受到与200多名中国学者和领导人谈话的启发,该书描述了中国确实在经济、政治和世界威信方面摆脱西方思想束缚的方法。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整个西方满怀热情地打听管理中国进步的方法”,因为它不知道“怎样做才能使这个国家变得和我们一样?”而中国人则不知道他们将怎样治理西方化的衰落,以及“怎样更好地培养出西方大国的行为以提升本国的利益和价值观”。

    英戈·尼尔曼:《中国呼唤你》

    中国,很难解释。可能每个到过中国的人都会这么说。另一方面,恰恰是那些曾经到过中国的人最喜欢做中国的诠释者——毕竟他们不愿任由那些只从千里之外来评价中国的那些人左右公众意见。尤其是那些曾经久居国外的人喜欢在别人问到时大讲自己的传奇经历。这正是《中国呼唤你》一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作者英戈·尼尔曼在书中让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以及久居海外后归国的中国人讲述个人对中国的体会认识从而构成了一幅中国全景图。恰恰由于书中难免的矛盾之处,从而使它比某些单一的试图解释中国的书显得更能说明问题。

    书中采访的有:民主德国驻华使馆最后一任武官(现在北京经营一家德式屠宰场及餐馆)、从幼时开始就坚持用筷子吃饭的瑞典演员、一个可疑的美国投机者及其丈夫、俄罗斯汉学家、将自己中等规模公司迁到中国的一对德国夫妇,还有靠做流动小贩赚到第一桶金、后作为艺术品收藏家在美国隐姓埋名、现在中国南方经营茶场的自力更生的中国人、艺术家艾未未。

    孟捷慕:《中国幻想》

    对于陈词滥调、错误的期望尤其是华盛顿的政策,孟捷慕大为恼火,此外还有失望。因为他认为,美国政府几十年来就推行这样一种对华政策,它短期内可能有益,但长期肯定有害——不管是对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来说,他一再强调并警告说,与中国越来越多的贸易不会自然而然地令中国言论更加自由并走向法治国家。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孟捷慕一直担任《洛杉矶时报》驻京记者站主任。但他是白费口舌,没人想听他的警告。以前没人听,因为美国希望中国在铁幕消除之前作为苏联的制约;今天没人听,因为现在没有任何美国投资者愿意放弃他在中国经济奇迹中的那杯羹。中国为什么对美国经济如此重要?两国间的联系应该如何?中国体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哪里?与中国交往的方式有哪些其它选择?孟捷慕没有回答这些问题。

    花久志:《中国不是邪恶帝国》

    与孟捷慕不一样,曾任《时代》周报兼《德国日报》驻京记者的花久志正好走向了另一面。与中国打交道哪种外交战略是正确的?我们该公开批评中国领导人的毛病吗?或者最好还是实际地拥抱共产党——希望中国靠自己的力量一跃成为民主社会?花久志为第二种选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辩护词。在其挑衅性的《中国不是邪恶帝国》一书中,他批评了西方在对待中国时的过分刚愎自用和狂妄自大——相反,他要求尊重中国领导人所作出的大量转型工作,花久志写道,一个国家的社会关系紧张如此严重、民族差异如此之大、而且改革任务还未完成,但它却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无冲突发展,这近乎一个奇迹。尽管各种晦气话不断,但共产党30年来一直“致力于接立中国历史上首个现代的经济发达的法治国家”。

    西蒙·温切斯特(Simon Winchester):《那个热爱中国的人》

    更为著名,也更为坚定的“亲华派”则是“那个热爱中国的人”——李约瑟(Joseph Needham)。近期一本有关他的传记推出了。 为何中国科学发明曾经盛极一时,转瞬却分崩离析?这是李约瑟花费毕生研究的问题。除了学者,鲜有人熟知那位剑桥先生进行的有关中国科学历史研究,他改变了西方世界对一个文明落后无望的错误评价。李约瑟去世于1995年,至此他已出版17卷《中国科学技术史》系列丛书,其中的一些完全由他独立完成。

    在古腾堡将印刷术引进德国前600年,中国人业已运用印刷术,领先欧洲人700年。并且,他们首先使用指南针,至少一个世纪之后世界其他地方才有相关信息。因此,究竟是为什么,15世纪中期,这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止步不前?李约瑟的对中国科学编史学的贡献巨大,因而这一迷题一直公认为“李约瑟问题”。即使中国人,他们也接受这个叫法,在普通话里叫做:李约瑟难题。

    西蒙·温彻斯特所著的生动传记着重描写是什么使李约瑟一心扑在这个问题上。1936年,三个中国助理在他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工作。一个叫鲁桂珍,南京人,开始教授他中文,这燃起了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兴趣。他再次经过学习成为了汉学家,之后作为英国科学特使前去重庆工作。

    米歇尔·梅耶(Michael Meyer):《老北京的最后时光》

    米歇尔·梅耶用他住在胡同的经历讲述了北京的急速变化。中国在成功获得奥运会主办权之后,打出的口号“新北京,新奥运”,准确地预示了沃尔玛和高层建筑的发展,后者往往伴有西式名字,如“美林香槟小镇”和“约会阳光加州”,但这种大规模重建的愿望同时也为大排档、路边理发摊以及传统的院落社区——胡同拉上了收场的大幕。

    梅耶对胡同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因为他是极少数曾经住过胡同的西方人之一。他曾在北京住了十多年,从开始在当地语法学校教英文开始,他就搬进了仅存的胡同之一。他描绘说,胡同生活并不适合喜欢离群索居的人(他在书中写到自己清晨在公厕如厕时被邻居和学生打招呼的情景)。

    当然,刚刚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脆弱之处。这也是海外学者所关注的。

    谢淑丽(susanL.Shirk):《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所长、前美国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帮办谢淑丽接触中国已经近30年,她的经历令人羡慕。作为一名访问中国的学生,她在1971年得到了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的接见。这位极富个人魅力的领导人对她说:“我希望谢淑丽就是美国总统。”后来,她成为克林顿政府中主要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

    考虑到每天都有关于中国正在势不可挡地崛起的新闻,谢淑丽的《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一书给这个国家贴上“脆弱的超级大国”的标签,似乎有些奇怪。不仅中国经济似乎超出了怀疑论者的意料,而且外交方面也是如此。当普京统治下的俄罗斯热衷于挑起新争端时,中国却在迅速结交朋友。中国解决了与多个邻国的边境纠纷,挥之不去的猜疑变成了富有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谢淑丽表示,这是中国人个性中“负责任”的一面。在她的新书中,她向世人表明,中国还有“情绪化”的另一面——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书里谢淑丽对中国应如何看待当前局势,以及如何避免失误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罗布·吉福德(Rob Gifford):《中国之路:一个新兴大国的未来之旅》

    关于这一点以及其原因,或者可以在罗布·吉福德的《中国之路:一个新兴大国的未来之旅》中得到更为形象的体现。吉福德从一个乘大巴穿越戈壁滩的男子口中得到了部分答案。在被问及希望从西方得到什么的时候,这个人说:“我们最希望得到的是尊重。”

    最近,身为美国公共广播电台驻北京记者的吉福德得到一项梦幻般的任务:一次为期两个月的公路旅行,从上海沿312国道西行的“欧亚之路”。这是一次长达3000英里的旅行,越往西走,沿途的地方就越贫穷、人口越来越稀少、中国人越来越少。

    吉福德花了20年时间在中国及周边游历。在他往往十分迷人的人物描写中,最美妙的时刻是与他人相遇,这些人大部分是永远不会再碰到的旅客。他遇到过一位道教隐居者,这个人给了他一个手机号,以便保持联系:他遇到过一群安利的销售代表,这些人以传道士股的热情在戈壁滩上销售口气清新剂。

    吉福德认识的人都声称,他们的国家没有侵略意图,但他们仍经常表现他的一个主题——尽管中国出现了新的繁荣,但仍有一种受害者的强烈感觉。吉福德旅程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上海外滩,这段海滨街道是英国自19世纪40年代在中国施行殖民主义的象征。在排列在外滩两侧的阿玛尼店和鸡尾酒吧背后,鸦片战争造成的某些怨恨情绪仍然存在。

    徐国齐(Xu Guoqi):《奥运梦想:中国和体育,1895-2008》

    关于谢淑丽所谓的“中国还有‘情绪化’的另一面”,从这部关于中国奥运梦的著作中也可以得到解答。奥运会对中国有何意义,对此我们只有非常模糊的概念。出生在中国、目前在美国教书的历史学家徐国齐(音),通过他的《奥运梦想:中国和体育,1895-2008》一书,让我们的想像有了巨大飞跃。

    徐国齐明确指出,1900年欧洲军队占领北京时,不仅中国感受到了民族屈辱,每个中国人也备受屈辱感的打击。那时不仅要帮助国家重新站起来,而且也要让每个中国人站起来。西方的优越性在当时也被理解为身体上的优越。毛泽东在1917年发表的文章就以《体育之研究》为题,他在文中写道:“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他建议中国以德国为榜样,“其斗剑之风,播于全国”。当时人们在广泛讨论如何才能让中国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对身体锻炼的宣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德国读者还能回忆起“体操之父”雅恩,在使德国人摆脱拿破仑统治后重拾自信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徐国齐认为,树立新的“身体观”在当时是颠覆满清王朝和建立共和国的重要一步。

    中国人的体育热情可以从这幅图景上看出:仅在2005年,中国就卖出了4亿件篮球球迷商品,10亿中国观众可以收看到2005-2006赛季的美国NBA篮球赛。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时,只有一位中国运动员参加。1984年奥运会再次在洛杉矶举行时,中国派出了353人组成的代表团。射落那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的射击选手许海峰成了中国的英雄,这是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金牌。国内各家报纸纷纷在社论中称赞他的获胜是中国崛起的开始,是“东亚病夫”称谓的终结。

    很显然,对于一个150多年来不断遭遇挫折,不断受到侮辱的民族来说,具有所谓“情绪化”的另一面是再正常不过的。重要的是这种情绪,会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消除,取而代之的是健康的、理性的一面。

    附书目:

    1.《制服巨龙:我如何在中国建立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企业》杰克·佩尔科夫斯基著

    2.《硅谷之龙》丽贝卡·范宁著

    3.《中国情》杰夫·甘米奇著

    4.《了解中国人的100个词汇》西里尔·雅瓦里著

    5.《中国在想什么?》(What Does China Think?)马克·莱昂纳德(Mark Leonard)著

    6.《中国呼唤你》英戈·尼尔曼著

    7.《中国幻想》孟捷慕著

    8.《中国不是邪恶帝国》花久志著

    9.《那个热爱中国的人》(The Man Who Loved China: The Fantastic Story of the Eccentric Scientist Who Unlocked the Mysteries of the Middle Kingdom)西蒙·温切斯特(Simon Winchester)著

    10.《老北京的最后时光》(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Life in the Vanishing Backstreets of a City Transformed)米歇尔·梅耶(Michael Meyer)著

    11.《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How China's Internal Politics Could Derail Its Peaceful Rise,2007)谢淑丽(susanL.Shirk)著

    12.《中国之路:一个新兴大国的未来之旅》(China Road: A Journey into the Future of a Rising Power)罗布·吉福德(Rob Gifford)著

    13.《奥运梦想:中国和体育,1895-2008》(Olympic Dreams: China and Sports, 1895-2008)徐国齐(Xu Guoqi)著

    其它一些关于中国的畅销书:

    1.《中国饮食研究:最新营养研究大全》(The China Study: The Most Comprehensive Study of Nutrition Ever Conducted)作者:科林·坎贝尔(T. Colin Campbell)和托马斯·M·坎贝尔(Thomas M. Campbell)

    2.《中国牛市》(A Bull in China: Investing Profitability in the World's Greatest Marke)作者: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

    4.《丰饶之道》(The Tao of Fertility)作者:倪道士(Daoshing Ni)和达纳·赫科(Dana Herko)

    5.《天国之人》(The Heavenly Man: The Remarkable True Story of Chinese Christian Brother Yun)作者:恽兄和保罗·查塔韦(Brother Yun and Paul Hattaway)

    6.《中国〈孤单星球指南〉》(China :Lonely Planet Guide)作者:达明·哈珀(Damien Harper)

    7.《野天鹅》(Wild Swans: Three Daughters of China)作者:张戎(Jung Chang)

    8.《不育治疗》(The Infertility Cure)作者:兰迪内·刘易斯(Randine Lewis)

    9.《幸运饼记事》(The Fortune Cookie Chronicles)作者:珍妮弗·李(Jennifer 8. Lee)

    10.《中国烟花:如何从全球最快的经济增长中获得大量财富》(China Fireworks: How to Make Dramatic Wealth from the Fastest-Growing Economy in the World)作者:罗伯特·徐(Robert Hsu)

    11.《中国价格》(THE CHINA PRICE:THE TRUE COST OF CHINESE COMPETITIVE ADVANTAGE)作者:亚历山大·哈尼(ALEXANDRA HARNEY)

    12.《中国的新儒学》(CHINA'S NEW CONFUCIANISM:POLITICS AND EVERYDAY LIFE IN A CHANGING SOCIETY)作者:丹尼尔·贝尔(DANIEL A BELL)

    文章来源: 中国网

 


tags:其他|中国学|美国|欧洲
编辑:lixi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