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综合述评

俄罗斯汉学界的主要研究方向

来源:中华文史网作者:未知2009/09/04

    汉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在西方世界认识中国之后诞生的。而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则始自热那亚商人马可·波罗的东方之行。马可·波罗向西方世界介绍了存在于东方的另一种同样强盛的文明。  

    至于俄罗斯的汉学,一般认为,其奠基人是东正教司祭比丘林(僧名雅金福)。19世纪初,他被沙皇派往北京。他不仅在北京的皇宫中组建了东正教传教士团,而且还撰写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关系的科学著作。此外,他还是编纂汉语语法的第一人。 

    法拉季神甫(俗名帕维尔·卡法罗夫)继承了比丘林的事业。他编纂的《华俄辞典》在19世纪30年代为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直到今天,这部著作也仍然具有历史和学术价值。 

    此后,许多学者开始专门研究中国,从而形成了阵容强大的俄罗斯汉学界。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两国自古以来拥有漫长的共同边界,两国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在许多领域拥有一致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两国人民也因此而对对方的历史、文化、艺术产生了兴趣。 

    在俄罗斯汉学界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瓦西里·瓦西里耶夫、亚历山大·伊万诺夫斯基和谢尔盖·格奥尔基耶夫斯基等著名学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苏联科学院院士瓦西里·阿列克谢耶夫为苏联汉学研究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广博大是俄罗斯汉学研究的特征。俄罗斯汉学家不仅研究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还研究这个南部邻国的历史、国民心理、政治体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国内逐渐形成了两个汉学流派:莫斯科学派和列宁格勒学派。列宁格勒学派在鄂山荫和尼古拉·科罗特科夫的领导下,同中国学者瞿秋白等人一同制定了汉语拉丁字母拼音方案。 

    20世纪30年代,以瓦西里·阿列克谢耶夫为首的一批汉学家开始编写汉俄大百科辞典,然而卫国战争(1941-1945年)的爆发使这项工程流产。 

    从20年代到40年代,苏联汉学家为在苏联国内介绍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瓦西里·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编写了一系列介绍中国古典诗歌和戏剧的著作。许多研究人员和翻译家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中国历史以及汉语语音、语法等方面的作品。这一时期,尼古拉·康拉德、康斯坦丁·斯卡奇科夫、尼古拉·屈纳为汉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卫国战争结束后,从1948年到1958年,苏联学者和翻译家将许多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介绍给本国读者。这一时期共出版了2000多部中国的长短篇小说和哲学著作的俄文版本,其中包括后来再版约60次的4卷本《鲁迅文集》,中国杰出诗人屈原、李白、王维等人的诗集也被译成俄文出版。苏联读者得以欣赏到中国古典和中世纪的文学瑰宝,其中包括著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此外,另有5部长篇小说以及一些唐代白话短篇和元代戏曲被译成俄文。茅盾、老舍和赵树理的作品也大量出版。 

    除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学外,苏联汉学家继续致力于现代中国及其政治、经济走向的研究。 

    在对中国来说异常艰难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苏联继续出版中国的古典与现代文学作品。苏联学者列昂尼德·艾德林、伊戈尔·利谢维奇、弗拉基米尔·谢马诺夫发表了一系列介绍不同时期中国文学及其杰出代表人物的学术著作。当时,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互动问题的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尼古拉·康拉德院士及拉基米尔·谢马诺夫、米哈伊尔·施奈德等学者发表了有关这一论题的作品。 

    苏联学者在一系列有关中华民族起源与发展的专著中,研究介绍了古代中国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米哈伊尔·克留科夫、弗拉基米尔·马利亚温的著作中均有体现。 

    近几十年来,苏联及其后的俄罗斯汉学家们深入研究的课题是中国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传统的生存条件及其对社会的作用方式。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列昂尼德·瓦西里耶夫的研究成果。米哈伊尔·季塔连科则专门研究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的著作。俄罗斯学者还共同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中国传统学说中人的作用问题。 

    中国戏剧艺术也是一个研究重点。弗拉基米尔·索罗金和鲍里斯·里夫京在中国戏剧与舞台艺术的历史和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俄罗斯,对中国造型艺术的研究也有很长的历史。圣彼得堡艾尔米塔日博物馆和莫斯科东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花了大量的精力,研究和整理中国不同朝代的绘画作品、陶瓷、青铜制品和服装。 

    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它的人民有理由为此而感到自豪。从商殷时代到今天的3000年来,中国社会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对世界文明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俄罗斯的汉学家来说,中国的历史不仅值得尊重,而且也是认真研究的对象。他们研究的重点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各种政治学说的本质、中国国家体制的形成和中国的对外政策。列昂尼德·瓦西里耶夫专门研究古代中国及它的农业关系及部族村社。米哈伊尔·克留科夫、列昂尼德·佩列洛莫夫和米哈伊尔·索夫罗诺夫的著作主要涉及中华民族的起源及中国人在中央集权制帝国时期的生活。康斯坦丁·瓦西里耶夫致力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叶甫根尼·西尼钦则主要研究中国杰出的史学家班固的活动及著作。 

    秦帝国是中国境内建立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它是列昂尼德·佩列洛莫夫的研究对象。佩列洛莫夫还撰写了有关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学说的专著。孔子的格言警句在伊万·谢梅年科的书中得到注释。汉王朝灭亡的原因则是弗拉基米尔·马利亚温的研究课题。 

    俄罗斯汉学家非常关注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撰写的介绍中国青铜时代和奴隶制时期历史的书籍在俄罗斯翻译出版。在探寻中国古代历史时,俄罗斯学者重点研究了中国国家制度以及儒家和法家的学说。 

    俄罗斯学者非常重视对中世纪中国历史及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的研究。在这一领域,首先应当提到的是著名汉学家亚历山大·博克夏宁,他的著作主要涉及15世纪初期和中世纪之后的中国历史,以及中国同南方海洋国家之间的关系。 

    俄罗斯学者对清朝的研究自成体系。伊戈尔·叶尔马琴科在自己的书中介绍了清王朝对蒙古的政策。有关这段历史的研究专著还有多名学者合作撰写的《中国的满清统治》和《古代中国的秘密社团》等书籍。女真族和金朝则是米哈伊尔·沃洛比耶夫的研究课题。 

    俄罗斯汉学家还投入许多精力研究中国人民的反清和反封建斗争。弗拉基米尔·伊柳舍奇金介绍了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娜杰日达·卡柳日娜亚对义和团运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中国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也是一个研究课题。例如,亚历山大·克雷莫夫就对1900-1917年中国的政治斗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尤里·丘多杰耶夫则研究中国的自由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反对派的制宪运动。 

    一些专著论述了中国同邻国和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领域,瓦西里·米亚斯尼科夫院士对中俄关系的研究占据重要地位。 

   现在,俄罗斯汉学界研究的对象也不仅仅是汉语语言问题,而是一系列课题,其中包括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发展及其科学技术成就。 

    俄罗斯主要的汉学研究中心 

    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亚非学院院长米哈伊尔·迈伊耶尔的文章 

    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亚非学院是俄罗斯联邦培养高级东方学专家的一个主要的教育机构。研究中国是亚非学院的重要活动方向之一,早在1956年,在这所学院的前身、当年成立的东方语言学院里就开设了中国历史系和汉语系。 

    中国历史系的老师数量不是很多,而著名的俄罗斯汉学家格奥尔基·爱伦堡、拉里莎·西蒙诺夫斯卡娅、米哈伊尔·克留科夫、米哈伊尔·尤里耶夫、季娜伊达·拉宾娜、阿尔勒恩·梅利克谢托夫、亚历山大·皮萨列夫以及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谢尔盖·齐赫文和弗拉基米尔·米亚斯尼科夫都先后在那里进行过研究和教学工作。最近几年,俄罗斯新一代中国历史研究人员开始在这里工作,他们是康斯坦丁·捷尔季茨基教授以及安德烈·卡尔涅耶夫、米哈伊尔·卡尔波夫和维塔利·科济列夫等副教授。 

    这个系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涉及中国历史的所有阶段,从黄河流域最古老的国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近20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情况。该系教授和讲师授课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同历史有联系的其他学科,如考古学、民族学、民族心理学、史料学、宗教学、文化学、经济史、公众思想史和政治学。该系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是独一无二的,它培养了研究各方面问题的汉学家,他们既能从事理论研究,又能从事政治实践工作。 

    这个系的研究人员和教师同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同行保持着密切联系。现在那里的多数成员都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系列科研所进修或者任教。该系研究人员和教师不管研究的是中国历史的哪一个阶段,都对中国的现代生活,对中国目前进行的体制改革很感兴趣。这个系经常举办专题讨论会和全俄科学讨论会,分析中国改革的进程和特点。而且经常把中国的情况同俄罗斯最近十年的深刻变化作对比。讨论这些题目是为了系统地思考两国走过的历史道路。 

    这个系的研究人员和教师多次在俄罗斯和国外发表过著作。其中值得提到的有系主任阿尔勒恩·梅利克谢托夫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康斯坦丁·捷尔季茨基教授的《20世纪中国的混合宗教》和米哈伊尔·卡尔波夫副教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984至1989年)经济改革和政治斗争》等作品。 

    1998年由莫斯科大学出版的《中国历史》一书是该系最近几年以来最重要的集体作品之一。这部篇幅很长的从古至今的编年史式的书籍可以作为各种大学历史专业学生的参考书。凡是想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人也可以阅读这本书。这是俄罗斯最近20年来第一次出版这样的书籍。这本书的特点是不以一元论的观点看待历史进程,承认历史进程是多元化的,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 

    现在该系的教师又开始合作编写一部新的作品--从1949年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虽然参与编写这部著作的人数要比前一部多,但仍是由阿尔勒恩·梅利克谢托夫牵头。目前正在考虑该书的框架和各章的标题。这本书的编写当然需要时间,而它的意义是难以估价的。由不带意识形态偏见的、对中国发生的变化密切关注并且抱有真诚好感的人写成的中国史专著将成为俄罗斯汉学研究史上的经典之作。参与编写这部书的领导和编者都认为,鉴于客观上的复杂性和题材的特殊性,必须放弃以前常用的模式化做法。研究和分析的对象不只是中国这一历史阶段的思想和政治方面,还包括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生活的特点。中国的对外政策各阶段也是研究的对象。该书还将特别关注中国最近20年来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情况。 

    俄罗斯汉学界在研究中国历史时,特别注意深入研究中国的文明史和对全人类都有意义的中国文化遗产。在这一方面,中国历史系同亚非学院东方文化生态实验室进行密切合作。这个实验室在季娜伊达·拉宾娜教授的努力下,对中国的政治思想史和国体问题进行了基础研究。该实验室的学术研究成果在俄罗斯国内外享有盛名。如《统治艺术》(2002年)和《东方-西方-俄罗斯文化的结合是“未来教育学”体系的基础》等著作。 

    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汉语系也成立于1956年。起先这个系的系主任是著名文学评论家柳博芙·波兹涅耶娃。她是介绍“中国的高尔基”--鲁迅创作生涯的经典专著的作者,也是道教经典著作的翻译者。该系的另一个领导人是米哈伊尔·鲁缅采夫,他是有关汉语语法和语音的一系列学术著作的作者,还是该系语音实验室的创始人,那里培养了数十名副博士。最近十年该系的系主任是现代汉语类型学和中国早期文化发展问题专家阿尔捷米·卡拉佩季扬茨。该系的工作分两个方面。除了研究中国的语言学和文艺学和翻译中国古代和现代作家的作品外,还组织汉语教学。该系的老师首次使用拼音教授汉语。最近几年,这个系还把教授汉语同由谭傲霜教授主持的中国语法研究课相结合。由这个系分出了一个跨校的汉语教学系。它负责为莫斯科各大学以及国立莫斯科大学几个系的外国学生教授汉语。现在这个系的主任是叶连娜·切尔内赫。 

    汉语系的米哈伊尔·索弗龙诺夫教授曾发表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语言学唐古特文翻译方面的著作,他的作品享誉世界。文学研究家弗拉基米尔·谢苗诺夫也占有重要位置,他是有关中国近代和现代文学的三部专著的作者,并翻译过大量中国现代文艺作品。这个系的著名学者和教师中还有一名专门研究中国中世纪和现代文学的名家、出色教师、俄罗斯作家协会会员和文学研究所教授德米特里·沃斯克列先斯基,他翻译过大量作品,编写过一系列教学参考书。在汉语教学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由加林娜·达舍夫斯卡娅、安东宁娜·科托娃、米哈伊尔·普里多欣和谭傲霜人等编写的社会政治题材、报纸文摘、汉语口语和商用口语等教材。 

    亚非学院汉语系和中国历史系同俄罗斯国内外的科学和教育中心积极合作。两系经常同俄罗斯联邦外交部所属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以及俄罗斯科学院的远东、东方学和语言学研究所互换教师,来讲授专门的课程。系里的学者和教师都是全俄汉学家协会和欧洲汉学家协会的会员。他们也同中国的高校,首先是北京大学以及世界汉语教师协会有着密切的接触。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国立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两个汉学系的教师组成了一个多才多艺的团结的集体,他们积极参加在现代俄罗斯推广汉语的工作。这个集体无论是在俄罗斯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是在学生中还是在专业研究人员当中,都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尊敬。这个集体的科研教学活动是为了培养新一代的汉学家,而这些未来的汉学家无疑将致力于加强我国今后同伟大的中国邻邦的真诚友谊与合作。 

    (资料来源: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网站 )

    转自:http://www.historychina.net/cns/WSZL/XLXH/SSWH/hyhx/12/14/2005/12543.html

tags:俄罗斯|其他|中国学
编辑:l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