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在20世纪海外的中国文学研究中,唐代文学是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集中了许多优秀学者 ,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台港澳地区的唐代文学研究,选题广泛、新颖和研究方法 多样化,但研究的热点较集中于大作家。日本、韩国的唐代文学研究注重实证,深入细节, 工具书的编纂和作品的翻译、整理卓有成果,关注宗教、思想与文学的关系,对中唐文学的特别关注尤为引人注目。欧美的唐代文学研究多研究综合性的问题,视角新颖,较为关注文 学和文学理论的关系,也比较注意叙事文学。
关键词 20世纪 唐代文学研究 台港澳地区 日本、韩国 欧美国家
台港澳地区的唐代文学研究
自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新加坡诸大学成立以来,唐代文学就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核 心部分,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都有不少学者从事唐代文学研究。
台港澳地区唐代文学研究的基础是由郑骞、潘重规、饶宗颐、王梦鸥等一批民国年间的前 辈学者奠定的,他们培养了许多学生,如今都已成为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中坚力量。在大陆学 术中辍的六、七十年代,港台地区的唐代文学研究却有长足的进展。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是研 究 方法的异彩纷呈,既有夏敬观《说唐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5)这样传统方式的研究,也 有蔡英俊《李贺诗的象征结构试探》(《中外文学》1975年第12期)、姚一苇《李商隐诗中的 视觉意象》(《文学论集》,书评书目出版社,1974)这样很现代的研究。张叔香《李义山诗 析论》(艺文印书馆,1974)一书融汇现代文学研究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对李商隐诗的艺术表 现提出不少富有启发性的结论。在杜诗研究中,有些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对杜诗加以探讨,如 王三庆《杜甫诗韵考》(自印本,1963)、朱任生《杜诗句法举隅》(台湾中华书局,1973)、 黄启原《杜甫诗虚字研究》(洙泗出版社,1977)。在诗体学研究方面,席涵静《唐人七言近 体诗格律的研究》(昌言图书公司,1976)、黄盛雄《唐人绝句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79) ,都是当时大陆学者较少涉及的题目。
传统的作家作品研究,仍是台港澳唐代文学研究的主流,年谱和作家评传、研究类的著作 较多。前者主要有杨承祖《张九龄年谱》(台湾大学文学院,1964)、王梦鸥《唐诗人李益生 平 及其作品》(艺文印书馆,1973)、刁抱石《唐张文昌先生籍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 、马起华《韩文公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张达人《刘禹锡年谱》(台湾商务印 书馆,1977)、罗联添《白乐天年谱》(中华丛书,1989)等,仅元稹年谱就出版了两种:薛 风生《元微之年谱》(学生书局,1977)、张达人《唐元微之稹先生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0);后者则有杨慧杰《诗中的李白》(东大图书公司,1988)、杨文雄《诗佛王维研究 》(文史哲出版社,1988)、尤信雄《孟郊研究》(文津出版社,1984)、罗联添《韩愈研究》 (学生书 局,1977)、邓国光《韩愈文统探微》(文史哲出版社,1992)、王基伦《韩柳古文新论》(里 仁书局,1996)、杨宗莹《白居易研究》(文津出版社,1985)、刘维崇《元稹评传》(黎明文 化事业公司,1978)、范淑芬《元稹及其乐府研究》(文津出版社,1984)、李卓藩《李贺诗 新探》(文史哲出版社,1996)、方瑜《中晚唐三家诗析论——李贺、李商隐与温庭筠 》(牧童出版社,1975)、汤承业《李德裕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73)、吕武志 《杜牧散文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4)等。罗联添《唐代诗文六家年谱》(学海出版社,1986)收入中晚唐作家独孤及、韦应物、张籍、刘禹锡、李翱和司空图6人年谱,多筚路蓝缕 之功;论文集《唐代文学论集》(学生书局,1989)收有关唐代诗文的论文22篇,对唐代古文 、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料作了广泛的考证研究,尤其注重材料的正本清源工作,结论平实而通 达。
纵观台港澳地区的研究成果,专著主要集中于大作家研究,有关中小作家的研究只有潘吕 棋昌《萧颖士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3)、江国贞《司空表圣研究》(文津出版社,1985) 、谢海平《唐代文学家及文献研究》(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6)等少数几种,后者对大历十 才子集团之成因及诗人钱起、郎士元的生平和诗集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而期刊论文涉及的 课题则较广,比如皎然研究有姚垚《皎然年谱稿》(《书目杂志》1979年第2期),许 浑研究有陈修武《全唐诗中所收的杜牧集和许浑集》(《书目杂志》1967年第3期)、《全唐 诗杜牧许浑二家诗集互见诗篇考》(《书目杂志》1967年第2期),姚合研究有王梦鸥《唐武 功体诗试探》(《东方杂志》1983年第12期)、邝健行《姚合考》(《中国诗歌论稿》,新亚 研究所,1984),裴度和舒元舆研究有吕武志《裴度的文学观和散文》(《中国学术年刊》19 92年,总第13期)、《舒元舆散文析论》(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等,这些论文都 比大陆的研究早出多年。另外像傅锡壬《牛李党争与唐代文学》(东大图书公司,1984)、冯 艺超《唐诗中和亲主题研究》(天山出版社,1994)、李丰?《忧与游:六朝隋唐游仙诗论 集》(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颜进雄《唐代游仙诗研究》(文津出版社,1996)、凌欣欣《 初唐诗歌中季节之研究》(文津出版社,1997)、欧丽娟《杜诗意象论》(里仁书局,1997)这 样的研究课题也可以说是别开生面,大陆迄今尚未见有研究专著出版。萧丽华《唐代诗歌与 禅学》(东大图书公司,1997)由6篇论文构成,由唐代诗歌与禅学的关系入手,关注唐人宴 坐诗及王维、白居易、齐己诗禅世界,是继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之后又一部值得注意 的专著。穆宏燕的《唐绝句与波斯四行诗之比较》(《中国国学》1994年,总第21期)详细比 较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并推论其可能的联系,是唐代文学研究中少见的中外比较论文 。
综合性研究一直比作家研究要少,但90年代以来,一大批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中不少是综 合 性研究的课题,近几年内也许会出版一批专著。现有的成果,散文方面则有黄春贵《唐代古 文运动探究》(汉京出版社,1980)、郑子瑜《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辞偶疏举要》(书林出版有 限公司,1995),赋有简宗梧《试论唐赋之发展及其特点》(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3)、邝健行《唐代律赋对科举考试的粘附与偏离》(《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胡楚生《韩柳赋之比较》)(《兴大中文学报》1993年第6期)等论文。1993年辞赋专家简宗梧 教授指导的两部博士论文马宝莲《唐律赋研究》(文化大学)、白锡承《初唐赋研究》(政治 大学)完成,这是唐赋研究寥寥可数的成果,值得注意。小说有王梦欧《唐人小说研究》(艺 文印书馆,1971~1978),20年来享誉学林,是治唐代小说者必读的经典著作。近年王国良 研究唐代小说文本的一系列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进一步的开拓。古添洪《唐传奇的结构 分析》(《中外文学》1976年第8期)是较早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唐传奇结构特征的论文,研 究方法和角度都很给人启发。90年代以来一大批学位论文取材于唐代小说,从主题、类型的 角度对唐传奇的内容和表现作了全面的探讨。
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研究,是台湾唐代文学研究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王梦鸥《初唐诗学 著述考》(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可以说是20世纪唐代诗学研究出现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深 受学术界重视。他的《唐〈诗人主客图〉试析》(《中央日报》1985年3月21~28日)也是一 篇有见地的论文。杜松柏1976年出版的《禅学与唐宋诗学》(黎明文化事业公司)从禅宗各门 派参禅机用的不同阐发严羽以禅喻诗之旨,对禅影响唐宋诗学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有不少独到发现。此外还有黄美玲《唐代诗评中风格论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2)、 许清云《皎然诗式辑校新编》(文史哲出版社,1984)、萧水顺《从钟嵘诗品到司空诗品》( 文史哲出版社,1993)、曹愉生《唐代诗论与画论之关系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7)等著 作,也从不同角度对唐代诗学作了探讨。黄景进、陈晓蔷、王润华(新加坡)、陈国球、杨松 年(新加坡)等学者也发表了关于王昌龄、皎然、韩愈、司空图及明清唐诗学研究的论文,在 此不再胪列。
敦煌文献是台、港地区学者极为关注的研究领域,自潘重规、饶宗颐等前辈学者以降,黄 永 武、罗宗涛、郑阿财、雷桥云、林聪明等学者对敦煌文献的文学文本作了广泛的研究。最重 要的工作是黄永武编《敦煌宝藏》煌煌135巨册,将伦敦、巴黎、北京等地分藏的敦煌写卷 汇为一编,影印出版,给学术界带来极大的便利。其目录订正前人著录之误数千条,并考出 数千张首尾残断而无名的卷子,将敦煌写卷的著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在此基础上编撰 的《敦煌遗书最新目录》,增添俄藏部分,成为迄今最齐备的敦煌文献总目。关于唐诗,他 专门编撰了《敦煌的唐诗》(洪范书店,1987)一书,梳理了唐诗卷子的问题,与罗宗涛《石 窟里的传说——敦煌变文》、郑阿财《敦煌孝道文学研究》、林聪明《敦煌文书学》、《敦 煌俗文学研究》、雷桥云《敦煌儿童文学研究》、朱凤玉《王梵志诗研究》、林玫仪《敦煌 曲子词校证初稿》等著作一道,共同构成了台湾敦煌文学研究的强大阵容。
日本、韩国的唐代文学研究
在唐代文学研究的世界格局中,中国之外,日本无疑处于首屈一指的位置。日本的唐代文 学研究,无论在文本翻译、注释、考订还是在作家、文学史研究上都占有领先地位。
作为与自己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的外国文学,日本学者对唐代文学倾注了最大的研究热情 ,出版了许多唐代文学选本和别集的全译详注本。这些译注本在文本校勘和注释上的成果, 足可为中国学者借鉴。丰田穰受刘师培《读全唐诗书后》一文启发,1943~1944年连续在《 斯文》发表《全唐诗纠谬》5篇,订正《全唐诗》作者、小传、题目、文本各种错误38则, 可以说是海外学者整理《全唐诗》的前驱。日本学者还十分重视资料建设工作,对工具书的 编纂投入了很大精力。平冈武夫自50年代起就主持编纂《唐代史料稿》,由《东方学报》刊 出 8篇,博得学术界的一致称赞,惜迄今未成书。他主编的《唐代研究指南》12册也是一套非 常实用且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工具书。小川环树主编的《唐代的诗人》(大修馆,1975),由32 位学者合作完成,汇集传、墓志、序跋、随笔杂记等各种资料,注释翻译,将现存唐代诗 人的传记资料作了初步的整理,有功学界匪浅。如果我们检阅一下日本学者的著述,就会发 现,不少学者都是从编索引开始自己的学术研究的,如安东俊六《陈子昂诗索引》、花房英 树《李白诗歌索引》、《韩愈诗歌索引》、丸山茂《张籍诗歌索引》等,这种工作为他们的 进一步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日本学者的作风绵密而细致,很少仓促成书,总是选择一个作家或一个问题,一步步地解 决问题,深入下去,最后形成一个集成性的研究成果。老一辈学者如铃木虎雄对唐代科举与 文学关系的研究,吉川幸次郎的杜甫研究,学术界早有口碑。当今学界对唐代大作家的研究 也出了不少厚实的力作,如大野实之助《李太白研究》(早稻田大学,1959)、花房英树《白 氏文集的批判的研究》(汇文堂书店,1960)、《白居易研究》(世界思想社,1971),入谷仙 介《王维研究》(创文社,1976)、松浦友久《李白研究——抒情的结构》(三省堂,1976)、 武部利男《李白的梦》(1982)、内山春夫《杜牧研究》(汇文堂书店,1985)、太田次男《中 唐文人考》(研文社,1993)等。铃木修次的论文集《唐代诗人论》(凤出版,1973)讨论了15 位重要诗人的生平与创作,是日本唐诗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在所有唐代诗人中,白居易由 于和日本文化史的独特渊源,一直是日本唐代文学研究的焦点,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也最多。 据丸山茂统计,1910~1994年日本出版有关白居易的书籍多至78种(不包括再版),比中国大 陆和台湾出版物的总和(65种)还多。1993年勉诚社推出太田次男、神鹰德治、川合康三等编 集的《白居易研究讲座》煌煌7卷。作者以日本学者为主,有其他国家的白居易研究专家参 加,集数十人之力,从资料到问题,对白居易研究作了一番总结性的工作。这在唐代文学研 究中还是史无前例的。
因为日本的学术传统一向以诗文为主要研究对象,词曲研究不太受重视,除有关敦煌曲子 的一些考论外,近年出版的论著有青山宏、村上哲见两位通论唐宋词的著作中涉及到唐代词 人,户仓英美的论著涉及唐词的时空观问题。现代意义上的唐代小说研究,应该说日本比中 国开始得更早,盐谷温的《中国小说史》是前驱之一。但有关小说研究的论著远较诗文为少 ,内山知也《隋唐小说研究》(木耳社,1977)、近藤春雄《唐代小说研究》(笠间书院,197 8)是有代表性的著作。近年则有竹田晃、小南一郎、富永一登、增子和男、松崎治之、川口 秀树、黑田真美子等学者致力于此。文学理论也是日本研究较少的领域,但《文镜秘府论》 因属日本古典之一,格外受到重视,到40年代就发表了内藤湖南、铃木虎雄、中泽希男、加 地哲定、吉田幸一等学者的论文近40篇,1948~1953年小西甚一出版《文镜秘府论考》三卷 ,在文本校勘、材料溯源、内容阐述、版本梳理各方面都做得很精致,成为里程碑式的巨著 。此后中泽希男、兴膳宏、清水凯夫、古川末喜等学者仍不断有拾遗补阙和讨论声病学说的 论文发表。兴膳宏《文镜秘府论译注》(筑摩书房,1986)可以说是集几十年研究之大成的总 结性著作。关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研究,以森槐南《二十四诗品解》和岩溪裳川《二 十四诗品举例》最有特色,高松亨明《诗品详解》(弘前大学中国文学会)为集成性著作,船 津富彦《唐宋文学论》(汲古书院,1986)中所收关于皎然《诗式》、《诗议》、托名白居易 《金针诗格》、司空图“酸咸之外”说及唐传奇创作论的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其他论文 则有太田兵三郎《诗的风格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汉学会杂志》1935年第2期)、赤井益 久《关于中唐的意境说》(《国学院杂志》1995年第4期)、兴膳宏《皎然诗式的结构与理论 》(《中国文学报》1995年,总第50期)、林田慎之助《唐僧皎然的诗论》(日本中国学会创 立50周年纪念论文集,1998)、川合康三《唐代对文学史的思考(上)》(《京都大学文学部研 究纪要》1998年,总第37期)等。
日本的唐代文学研究,除受中国传统的文献注释考订方法的影响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是重视唐诗的诗语和意象研究,通过唐诗常见的诗语和意象类型,作语义和意象分析, 并从文化和文学传统阐释其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内涵,在这方面,吉川幸次郎、小川环树、 入矢义高等老辈学者都有一些杰出的论文,前野直彬《风月无尽》(东京大学出版会,1972) 、松浦友久《诗语的诸相——唐诗札记》(研文社,1981)二书则是较集中地加以研究的代表 性著作。口语是日本学者特别关注的问题,早在江户时代伊藤东涯《秉烛谈》、释大典《诗 语解》、释六如《葛原诗话》、津阪东阳《夜航诗话》等书中就有考究,1933年铃木俊发表 《关于唐代文学中口语运用的一个考察》(《历史教育》1993年第8期)一文,丰田穰《唐诗 俗语考》(《汉学会杂志》1941年第1、2期)、《关于唐诗的助词》(《斯文》1940年第12期) 和入矢义高等续有发明,盐见邦彦《唐诗口语研究》(中国书店,1995)一书汇集增订中日有 关成果,是一部集成性的著作。二是重视佛、道二教文学的研究。关于唐代佛教与文学,大 谷大学的学者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专著有平野显照《唐代文学与佛教的研究》(朋友书店,1 978),对李善、李白、白居易、李商隐以及讲唱文学、小说与佛教的关系作了细致的探讨。 佛教文学作品选有滋贺高义编《唐代释教文选译注》(朋友书店,1998)。对唐代诗僧的研究 ,发轫于市原亨吉《论中唐初期的江左诗僧》(《东方学报》1958年,总第28期),河内昭圆 用功最勤,先后发表《〈澈上人文集序〉管窥——诗僧灵澈的生涯》(《大谷大学研究年报 》26卷,1973)、《关于诗僧灵一》(《文艺论丛》1975~1976年第5、6期)、《〈皎然集〉 与赞宁》(《大谷学报》1993年第1期)、《诗僧皎然的佛教》(《文艺论丛》1994年,总第42 期)等论文,对中唐几位重要诗僧的生平和思想作了深入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研究 道教与文学关系的论著,大野实之助《李太白研究》第三章第二节“道家的色彩”是首先应 该举出的成果,作者将李白诗歌本文与《老子》、《庄子》、《列子》、《列仙传》、《抱 朴子》、《神仙传》的文字相比较,从古注、神仙、白色等角度论述李白对道家的接受, 非常有意义。此外,尚有森濑寿三《李贺诗道教的侧面》(《日本中国学会报》1976年,总 第28期)、深泽一幸《杜甫与道教》(《言语文化研究》1990~1991年,总第16、17期)、《 步虚词考》(《中国古道教史研究》,同朋舍,1992)、《李商隐与〈真诰〉》、兴膳宏《初 唐诗人与宗教》(同前)等论文。三是在研究方法上从文体学和类型学的原理出发,注重从文 体的表现机能和范式的演变来把握作家的艺术特征和诗史的阶段性,这主要体现在松浦友久 及其学生松原朗等的研究中,松浦友久《李白研究——抒情的结构》、《中国诗歌原论》( 大修馆,1986)二书及《中国诗文论丛》所载松原朗《六朝离别诗的形成》、《李白〈梁甫 吟〉考》等系列论文为其代表。
统观日本的唐代文学研究,中唐文学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所刊论著也最多。1990年 ,主要由年轻学者组成的“中唐文学会”成立,曾被日本中国文学研究界目为“中国文学研 究新的胎动”。他们的宗旨是加强横向联系和合作研究,多学科、多角度地考察中唐文学和 文化。他们的论著更专门化,常以系列论文的形式钻研一个问题,或建立一个观察问题的角 度,形成个性化的研究成果。其中川合康三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其《终南山的变容——中唐 文学论集》(研文社,1999)所收22篇中唐文学论文,能在文学史的流变中把握中唐的特质, 在广阔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史背景中把握具体作家、具体问题,使具体问题的阐释达到不同寻 常的深度,而那些个案研究的具体结论反过来又充实对中唐文学的宏观认识。他研究韩愈文 章的叙事、白居易诗的语言、李贺诗的比喻,都能抓住文学表现的核心,深入阐述作家作品 的艺术心理和艺术特征,体现了日本新一代学者的学术特点。此外如赤井益久的中唐诗歌主 题研究,市川桃子的植物意象研究,浅见洋二的诗画关系研究,加藤国安的杜甫研究,高桥 良行的刘长卿研究,下定雅弘、神鹰德治、丸山茂的白居易研究,松本肇、户崎哲彦的柳宗 元研究等,都作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开拓。他们在《创文》杂志(第346~352期)发表系 列论文,表达自己对中唐文学的总体看法。松本肇、川合康三编《中唐文学的视角》(创文 社,1998)一书作为其群体智慧的结晶,既有文学史的观照,又有关于题材和表现技巧之开 拓方面的探讨,还有社会政治、文人生活和艺术观念的研究,无论涉及的对象和内容如何, 背后都有一种整体的文学史眼光和综合性的多元视角支持,体现了新一代学者在融合传统与 当代学术思潮中形成的作风细腻而又视野开阔的特点。
日本之外,韩国也是个重视唐代文学研究的国家。老辈学者如车柱环等学识渊博,在多方 面取得成就,有关唐代文学研究的论著涉及诗论、古文、词曲等方面,发表有《云谣集考释 》(《幼狮学志》第18卷第4期,1985)、《云谣集的性格问题》(《第二届敦煌学国际研讨会 论文集》,1991)、《司空图的诗观》(《亚细亚研究》第8卷第2期)、《中国文学和古文运 动》(《中国学报》,1991)诸文。中年一辈学者如柳晟俊对唐诗的研究也很深入,论文涉及 的研究课题包括初唐崔融到晚唐皮日休等众多诗家。根据有限的资料看,韩国唐代文学研究 的主要成果集中在诗歌,关于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的论著占了 最大的部分,代表性的著作有柳晟俊《中国王维、李朝申纬诗之比较研究》(亚细亚文化社 ,1980)、《王维诗研究》(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李锡浩《李白和道教》(集文堂,19 81)、李丙畴《诗圣杜甫》(文贤阁,1982)、李章佑《韩诗的古诗用韵研究》(岭南大学,19 81)、洪寅杓《柳河东诗研究》(瑞麟文化社,1981)、金在乘《白乐天诗研究》(明文堂,19 91)、河运清《李商隐诗研究》(通文馆,1986)。散文研究则集中于古文运动的问题,李章 佑、洪寅杓、吴洙亨等发表有论文多篇。小说有张基槿《传奇小说研究》、丁镇范《唐代传 奇研究》两种,金铉龙《朝中小说说话比较研究》对唐传奇给朝鲜小说的影响作了比较研究 。有关文学批评的研究,主要是几篇论司空图诗学的论文;有关敦煌文学的研究,则集中于 变文。由于语言的隔阂,韩国的研究目前还很少为大陆学者了解。
欧美国家的唐代文学研究
欧美的唐代文学研究起步于翻译,早期的学者都是翻译家,他们虽然为唐代文学的传播作 出不朽贡献,但初步的评述往往有许多误解,这经常成为促使后代学者重新审视唐代文学的 一个诱因。比如翟理斯于1901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曾全文翻译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称它是表现道家思想的哲理诗,在欧美学术界影响深远。直到苏联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一 篇关于中国诗人的长诗:司空图〈诗品〉的翻译与研究》(莫斯科,1916)出版,才还其诗论 的原貌。
和日本唐代文学研究的广泛和细致相比,欧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作家和人们关注较多的 问题。如李白诗和传记,德国就出版了10多种翻译本。冯·扎克·艾尔文全译李白(未完成) 、杜甫、韩愈诗集,被认为是德译唐诗最辉煌的成果。而作家研究,英国有阿瑟·韦利《白 居易的生平及其时代》(伦敦,1949)、《李白的诗歌与生平》(伦敦,1951),麦克姆伦《元 稹与早期古文运动》,赫伯特《张九龄的生平与著作》;德国有沃伊奇《白居易研究》,察 赫《杜甫》,顾彬《杜牧诗集试释》(韦斯巴顿,1976),高泰涅《唐诗中的明与暗的意象》 (法兰克福,1990);法国有雅热《唐代诗人及其环境》(1977);美国有克罗尔《孟浩然》( 特维尼,1981)和查尔斯·哈特曼《韩愈研究》(普林斯顿大学,1986);苏联有费什曼的副 博士论文《欧洲对李白的学术研究》(1941)、《李白的生平与创作》(莫斯科,1958),谢列 勃里雅科夫《杜甫评传》(莫斯科,1958),贝京《杜甫》(莫斯科,1987),达格丹诺夫《王 维创作中的禅宗思想》(新西伯利亚,1984)、《中国中世纪文化中的孟浩然》(莫斯科,199 1)。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的唐代文学研究成果,有不少是华裔学者完成的。尤其是刘若愚的《 中国诗歌艺术》(芝加哥大学,1962)、《李商隐的诗——中国九世纪的巴洛克诗人》(芝加 哥大学,1969),对美国的唐代文学研究有草创之功。梅祖麟、高友工用结构主义和语言学 方法研究唐诗的意象、语义、结构,并与西方诗歌相比较,提出许多富于启发的结论,在欧 美的唐诗研究中独树一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诗的魅力》(1989)集结了他们的成果 。此外还有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台北,1966)、程纪贤《唐代诗人张若虚诗歌的结 构分析》(1968)、余宝琳《王维研究:象征主义诗人》、李珍华《王昌龄研究》(太白文艺 ,1994)、陈祖言《张说年谱》(香港中文大学,1984)、陈月桂《寻隐者不遇——唐代的隐 逸诗》(法兰克福,1985)等。
唐诗是欧美学者对中国文学用功最勤的领域,集中了一批优秀学者,从老辈学者傅汉思到 中年学者斯蒂芬·欧文,都为唐代诗歌研究贡献了许多精彩的见解。他们的论著显示出丰富 的文学史知识和良好的理论素养,其历史眼光的敏锐和观察问题角度的独特每给人启发,这 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学者论唐代文学》(1994)可以窥见一斑。其中斯蒂芬·欧文 是唐诗研究成就最大的一位学者,他对中国诗歌有着极好的感受力和判断力,他的博士论文 《孟郊和韩愈的诗》(耶鲁大学,1975)一出版就受到学界重视,以后他接连出版了《初唐诗 》(耶鲁大学,1977)、《盛唐:中国诗歌的顶峰》(耶鲁大学,1981)、《传统的中国诗歌和 诗论:一个预言的世界》(威斯康辛大学,1985)、《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 哈佛大学,1986)等著作,都从独特的视角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尤其是《初唐诗》, 作为第一部整体研究初唐诗的专著,能摆脱学术界现有的成就,从唐诗产生、发育的自身环 境来理解初唐诗特有的成就,不但迥别于以前西方学者的学风,也比中国学者更早几年作了 初唐诗演进规律的研究。另一位在叙事文学研究方面卓有成绩的学者是倪豪士,其《传记与 小说:唐代文学比较论集》(南天书局,1995)以独特的视角考察唐代的叙事文学作品,往往 结合时代思潮加以探索,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思路的开拓上给人启示。
在诗歌之外,其他文体的研究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成果,其中麦大维的古文及其理论研究 、康达维的《文选》学和唐赋研究是很引人注目的。文学理论有阿列克谢耶夫的《诗品》研 究,最重要的成果无疑是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欧文近年也开始结合唐诗研究中国的 传统诗论。
相比传统诗文来,欧美学者更多地对通俗文学抱有兴趣,所以敦煌文献中文学文本的研究 一直是许多学者黾勉从事的课题。维克多·H·麦尔以《敦煌通俗叙事文学》(剑桥大学,19 83)为题翻译了《降魔变文》、《目连救母变文》、《伍子胥故事》和《张义潮变文》四篇 敦煌变文,其长达28页的引言对变文的含义与特征、抄写与演出、题材的渊源、与戏剧和俗 语言的关系及其消亡的原因等一系列问题作了详论,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和假说。
原载:《求索》 2001/05
转自:http://www.literature.net.cn/Article.aspx?id=30314
下一篇: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