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丝路明珠”的喀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角跟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两个邻国接壤的地区。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曾经说过,喀什是从西方进入中国的第一个关口,那儿不仅自然景色独特迷人,而且城市繁荣,商业兴隆。年复一年,来自中亚各地的商人都云集此地,在这儿风格独特的集市上出售精美的丝绸、地毯、服饰、刀和帽子。西方人从印度进入中国腹地去探险或考察,或是从中国境内沿着陆路上的丝绸古道前往中亚各地,这儿也都是必经之地。
从浩如烟海的西方中国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有关这块神奇的地方的文字描述,和直观反映喀什自然风貌、民俗民情,以及错综复杂、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的图画和照片。这些文字和图片所包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很多是中文资料中找不到的,有助于我们重构清末民初喀什的历史画面。
一
罗伯特·肖是早年第一个从印度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进入新疆腹地的英国探险家。他于1874年曾经率领一支探险队考察了西藏和新疆接壤的一大片地区,并且亲自到达了位于西南疆的叶尔羌和喀什,将大量有关这块地区富有异国情调的信息传回了英国国内,使得许多喜欢冒险和刺激的英国青年对于这片神秘的土地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罗伯特·肖的一个外甥荣赫鹏,当时是驻扎在印度的一位年轻的英国龙骑兵上尉。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他就从舅舅发自印度、西藏和新疆的信件中了解到后者探险经历的许多细节,十分渴望能够亲身体验一下探险的滋味。1884年夏天,乘部队休假的机会,荣赫鹏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专门到印度与西藏接壤的喜马拉雅山脉去游历了一趟,在那儿他碰见了不少他舅舅的老部下,他们曾经跟随罗伯特·肖考察过叶尔羌和喀什。他还在舅舅的房子里找到了大量有关那次探险的书籍、手稿和地图。他通宵达旦地仔细阅读那些已经被人遗忘的资料,完全被这些资料所展示的这片神秘土地吸引住了。于是他便开始训练自己攀登雪山的一些基本技能,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成为一名探险家。
那次旅行回来之后不久,荣赫鹏因一个偶然的机会碰上了时任印度邮政总局局长的英国人H.E.M.詹姆斯,两人聊起叶尔羌和喀什的话题,十分投机,有知音相遇之感。荣赫鹏在餐桌上发表了许多有关去中国探险考察的长篇宏论。没想到几天之后,詹姆斯竟亲自来到了荣赫鹏的营地,问他愿不愿意随自己前往中国旅行。詹姆斯解释说,他原来是准备跟一位名叫凯里的西藏探险家一块儿结伴去旅行的,但是就在后者准备出发的时候,詹姆斯无法请假,所以不得不延期,并且另寻旅伴。荣赫鹏闻讯喜出望外,当即答应于1886年春季告假跟詹姆斯一起去旅行。
这次旅行的第一个目的地是满洲里,因为他们认为,去过那儿的西方人并没有留下多少文字的描述。
他们首先坐船来到大连湾,上到了吉林的长白山,然后又沿着牡丹江和松花江游历,一直走到了俄国境内。然后他们又途经吉林和奉天(沈阳)到了牛庄,在那儿荣赫鹏跟詹姆斯分手告别,后者要赶往旅顺,并从那儿去日本,而荣赫鹏则跟另外一位伙伴前往北京。在从山海关赶往北京的路途中,荣赫鹏首次见到了长城,他惊叹长城是一个奇迹,其雄伟壮观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埃及的金字塔。
二
荣赫鹏在北京暂时住了下来,等待英国皇家工兵部队的M.C.贝尔上校到北京跟他会合,然后一起从陆路回到印度去。因为这样他就有机会亲眼看到叶尔羌和喀什,并且重温小时候在舅舅的信里读到过的那些娓娓动听或惊心动魄的场景。贝尔上校于1887年的3月抵达北京。他在英国驻印度部队的侦察部门曾经担任过荣赫鹏的上司,所以两人在北京相见,彼此觉得非常亲切。由于这两人的中国之旅都负有秘密的侦察任务,贝尔上校建议两人分头行动。贝尔上校希望多看一些人口稠密的地区,以便能对这些地区的状况和资源更好地做出判断,所以他选择了穿越长城内侧的各个省份。到甘肃之后穿越戈壁沙漠前往新疆的哈密,再沿着丝绸之路回到印度。荣赫鹏则直接穿越长城外的戈壁大沙漠,进行更具有探险性质的考察。他们约好了在哈密会合。
经过了两个半月的长途跋涉,以及干渴、寒冷和沙尘暴的严峻考验,荣赫鹏一行人和由8峰骆驼所组成的驼队终于横穿了长达1255英里(2020公里)的戈壁沙漠,来到了天山山脉跟前的哈密。一到了那儿,他就急切地询问贝尔上校是否已经到达,因为他的探险队比预定日期晚到了几个星期。他非常失望地得知贝尔在三个星期前就已经离开了哈密,现在早已在回印度的半路上了。
荣赫鹏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要到达新疆地区最西部的喀什,他面临的前途依然险峻,困难重重。由于正值夏日,天气酷热,哪儿都租不到车辆。而且喀什路途遥远,需要花70天的时间才能够到达那儿,这样的话,根据最乐观的估计,他们到达喀什的时间也该到9月底了。而他们回印度之前,还有最后一道障碍,这就是要赶在冬季大雪封山之前翻越喜马拉雅山脉。但荣赫鹏还是忙里偷闲,一个人去逛了哈密城里的集市。他发现新疆人跟汉人和蒙古人都有很大的区别,比较追求生活享受,家里布置得非常舒适。那儿的姑娘长得很漂亮,脸庞圆圆的,皮肤黝黑,有点像希腊和意大利人;虽然身上穿着长裙子,但并不束腰;长长的黑发梳成了粗大的辫子,披在肩上;头上还戴一顶色泽鲜红的小帽子,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了她们颧骨突出的脸庞,使她们显得美丽动人。
在从哈密前往喀什的路途上,荣赫鹏注意到新疆的这个地区呈现出一片衰败和荒凉的景象。他们所经过的每一座有人居住的房屋旁边都有两个以上的废墟。有时在穿越一个村庄的时候,居然连一个人影都见不到。他们所经过的许多耕田都已经荒芜。当地的汉人数量基本上跟本土人持平,这些汉人大多数都是回民,个子要比内地的汉人矮小。夏季的道路上行人很少,但有时候探险队也能遇上一队士兵,一辆大车,或是把货物驮往集市的一支驴队。驴子是这个地区主要的驮畜。在路途中,荣赫鹏亲身体验到,当地人虽然穷,却非常善良和殷勤好客。有一次夜宿时,他跟几位年纪很大的老太太同住在一个帐篷里,当她们看见他脱下来的袜子上磨出了一个洞时,其中一位大娘马上就动手将他的袜子仔细地缝补好,然后她们不停地虔诚祈祷。晚餐时,桌上的木碗里盛满了新挤的牛奶。芬芳的奶香味使这位远离祖国的英国探险家有了一种回家的亲切感觉。
前往喀什的艰难道路
曾率兵入侵西藏的荣赫鹏上校
新疆省主席杨增新接见外国探险队员
三
当最终踏上喀什平原的时候,荣赫鹏的眼前突然一亮,这儿的居民似乎比别处更加稠密,田地似乎也要比别处更为精耕细作。回顾从北京出发后所走过的路程,现在想来是多么的遥远。他感到自己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再往前走就可以算是回家的路了。由于喀什这个地方的商业繁荣赫赫有名,而且这儿还长驻有一位俄国的领事彼得罗夫斯基,所以当荣赫鹏走进喀什城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又回到了文明的边缘。
在城南的一家旅店住下来之后,荣赫鹏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名片和护照送到了衙门。不一会儿,就有几位阿富汗和印度商人来找他,他们都是汉人从每个国家的商人中挑选出来,作为官方代表的外国人。
汉人就是通过他们来跟外国商人们打交道的。那位领头的阿富汗人和其他几个外国商人在荣赫鹏短暂逗留喀什期间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陪伴着他。那位阿富汗人的气质很像是一位士兵,他对各种长短武器十分精通,知道俄国的步枪要比英美制造的步枪优越,而美制的左轮手枪又要比英制的好使。在汉人从当地人的叛军手里夺回喀什的时候,他正好也在城里,并且告诉人们,当时仗并没有真正打起来,因为叛军头子几星期前就已经在城外西面某个地方被毒死了,而且没有任何人敢于站出来领导抵抗汉人的防御战。所以当叛军士兵们听说汉人的军队到来时,一个个都脱下了身上的制服,又换上了庄稼人的衣服,像绵羊一般温顺地下地干活去了。城里一切照常,似乎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般。只有城里的头面人物受到了触动,全都逃走了。
到达喀什的第三天,荣赫鹏决定去拜访俄国领事彼得罗夫斯基。
那位阿富汗商人以为俄国人和英国人碰在一起准会吵架,所以在上马出发之时,拉住了他的手,悄悄地对他说,“一定要彬彬有礼,千万别跟俄国人打起来。”但荣赫鹏发现俄国领事十分友好和健谈,后者还把住在附近的一位传教士亨德里克斯请来见这位客人,并聆听他从北京来喀什一路上的经历。当话题转到了印度之后,荣赫鹏吃惊地发现俄国领事原来是一位印度通,他家里收藏了大量的相关书籍,而且叫得出印度和克什米尔所有头头脑脑的名字。第二天,这位俄国领事在16位哥萨克骑兵的护卫下回访荣赫鹏。他俩促膝长谈,相见恨晚。
这次难忘的中国之旅后来被荣赫鹏写成了两本游记:《大陆的心脏》(1896)和《在天朝子民中间》(1898)。这两本书使他在英国成了一位家喻户晓的探险家,而且在1919-1922年间他以这两本书和后来的作品为资本,出任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会长。至于他在这次探险之后成为英国驻洪札(今属巴基斯坦)的殖民地官员,并且于1903-1904年率兵侵入西藏的经过,本文就不能在此细述了。
四
来过喀什的外国探险家中有很多是俄国人,其中有一位居然还是个著名的画家和舞台设计师,他的名字叫做尼古拉·罗耶里奇。罗耶里奇毕业于圣彼得堡美术学院,擅长以绚丽的色彩来表现壮丽而神秘的大自然。他为《彼尔·英特》(1912)和《春之祭》(1919)这两部芭蕾舞剧所设计的布景和服装被称作是无与伦比的杰作。然而他并未因这些成就而感到满足,而是渴望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新的灵感。为此他于1923-1928年间组织了一次为期5年的中亚探险,对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和新疆等地的自然风景、语言文化和人文地理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他本人在这次考察中总共画了5000多幅写生的油画。这些作品,连同他所创作的其他2000多幅油画一起,至今仍保存在美国纽约市的罗耶里奇博物馆之中。
尼古拉的大儿子乔治是一位从哈佛大学毕业的东方学家。他在这次中亚探险活动中自始至终都陪伴在父亲的身边,并且详细记录了这次探险和考察的全过程。他的回忆录《通向亚洲最深处的足迹:罗耶里奇中亚考察团的五年探险经历》于193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一些章节所透露的一些轶事对于我们了解喀什的历史至今仍有很高的价值。
例如乔治在陪同父亲去拜访和田道台马绍武时偶尔了解到了后者剪除喀什提督马福兴的全过程,并且还在书中附上了照片作为插图。马绍武出生于一个回族的名门。父亲曾经做过云南的总督,后来在回民叛乱中丧生。马绍武本人年轻时在云南长大,后来被流放到了甘肃和新疆,靠了自己的能力才逐步升到了道台。马福兴是马绍武的本家,他俩曾经在喀什同过事,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马绍武因受到了这位本家的排挤而与他结下了仇。马福兴是喀什的土霸王,他在喀什的汉城里建有一个宫殿般的城堡,而且在城外还有几个夏宫。这些夏宫周围都挖有壕沟,并且种上了树篱。当地人若是不小心让车碰到了他的树篱,就会被砍下双手手指。他在城外有一个很大的玉石工场,谁若敢跟他竞争,他就会残忍地将他们处死,或是把他们的双手砍下来。他还在自己的宫殿里养了50多个妻妾,谁家的姑娘要是漂亮的话,随时都有被他抢走的危险。当他玩厌了这些妻妾之后,就会把她们赏赐给部下享用。
1920年代初,马福兴曾经想让喀什从新疆独立出来,这样他自己就可以做上名副其实的土皇帝。为此,他跟时任新疆省主席的杨增新关系搞得很僵。1924年,有谣传说马提督正在策划叛乱,以推翻新疆省主席。杨增新闻讯之后,决心要剪除马福兴,便开始在乌鲁木齐招兵买马,募集一支大军。当时担任乌什县知事的马绍武听说此事以后,快马加鞭,在7天之内从乌什赶到了乌鲁木齐,向杨增新请缨。后者同意之后,马绍武又匆匆赶回乌什,拉起了一支队伍,并于1924年6月1日,迂回包抄到了喀什的汉城,对马提督的卫兵们发起了迅雷不及掩耳的突袭。汉城被攻下之后,马绍武的人马又直捣马福兴的城堡。马福兴的儿子率卫兵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还是被打死在城堡内的院子里。马福兴本人也负隅顽抗,但他的右臂中弹,最终在一个内室被生擒。随即他便被拉到了城堡大门外的一块空地上,并被绑在一个十字架上。
马绍武亲自指挥了对马福兴的枪决。在枪决之前,洋洋得意的马绍武走到了绑在十字架上的马福兴面前,问他:“你还认识我吗,马福兴?”后者呻吟着回答:“马绍武。”马绍武当即拔出手枪,对着提督的胸部开了一枪。因为距离很近,从胸口喷出来的血溅到了马绍武的身上。行刑队的士兵们由于紧张,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也乱枪齐发,差点儿打中夹在中间的马绍武。
新疆省主席杨增新后来也没能逃脱被暗杀的厄运。1928年7月7日,杨增新在参加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的首届毕业典礼时,被外交署长樊耀南预先设下的伏兵所刺杀。随后,新疆民政厅长金树仁又率省府卫队击毙了樊耀南。于是金树仁就被推举为新疆临时省主席兼总司令。这就是著名的新疆“七·七政变”。罗耶里奇父子跟原省主席杨增新打过交道,但后来当他们来到乌鲁木齐的时候,看到的却是富丽堂皇的杨增新纪念亭。
诸如此类关于喀什的描写和名人轶事在瑞典探险家兼考古学家斯文·赫定及英国探险家迪西、英国女画家E.G.肯普等人的游记中也可以见到。迪西和肯普也是在20世纪初长途跋涉来到喀什,并且用文字和图像资料记录了这片神奇土地的。由于篇幅的关系,本文不得不就此打住。
旧时新疆妇女的装束
喀什都督马福兴
被处决后的马福兴
文章来源: 南方周末
上一篇:杜拉斯《情人》背后的形象学思考
下一篇:英国人眼中的中国的酷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