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人与机构

[转载]日本汉学研究机构及汉学杂志

来源:国学网作者:moon2012/10/25

1、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是为推展亚洲文化的全面性综合研究之目的而创设的东京大学附属机构,成立于一九四一年,创始初期只依科别性质分设三个部门:(1)哲学、文学、史学部门,(2)法律、政治部门,(3)经济、商业部门。以后经历多次改组,一方面是因研究层面的手扩大与分化,同时也顺应各略界重视亚洲地区区域研究的趋势,而不断调整研究体制,从原来依据学科分类的组织体系逐渐改变为按地区分门。自去年(1981)起,研究部门调整为(1)亚洲综合研究部门,(2)东亚研究部门(3)南亚和西亚研究部门。每一部门更分科分组,进行学术活动。

  东洋文化研究所为避免研究人员过分重视个人的专业研究,各自为政,互不相通,形成学术的闭锁,因此特重各地区的科技综合研究以及共同研究。该所的研究活动是依不同的层次而制定“部门研究”和“共同研究”。前者是各部门拟定的研究主题,亦即该部门在某阶段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内则是对某一课题由研究所内外有关学者组成研究班,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集体研究。例如一九八一年度东亚部门的“部门研究”制定两个方向:(一)研究东亚地区的国家权力与社会经济构造,(二)东亚地区庶民文化的形成与开展。有关人员分组参加上述课题的研究活动,各人选定相关的题目,个别进行探讨,如加入第一组的佐伯有一教授研究《明清社会经济构造的历史性格》;久保亨教授《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构造》,池田温教授《东亚各国制度的比较史》等;第二组中镰田茂雄教授研究《庶民之间三教思想的受容》,尾上兼英教授《明清时期的说书与说唱演艺》,田仲一成教授《明清的地方戏》等等。另外,分组研究方面在一九八一年度共组成十六个研究班,研究课题涵盖的时间、区域范围各不相同,有些题目如《亚洲地区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或《殖民地主义与民族形成》之类的大问题,就由研究各地区的学者联合进行比较研究。

  至于专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班及其成员研究主题,可列举如下:

  一、殷周时代之文物及其社会构造(松丸道雄主持)

  松丸道雄:殷周青铜器的制造及当时的国家构造
  持井康孝:从窖藏青铜器看殷周时代的社会构造
  量 博满:仿铜土器制造之社会背景
  后藤均平:殷周时代之出土遗物与都邑
  小仓芳彦:新出竹帛书与古典
  宇都木章:根据出土遗物殷周史有再写的可能性

  二、中国古代礼制之研究(蜂屋邦夫主持)

  蜂屋邦夫:仪礼疏中有关礼制之实际及其论证论理
  竹田 晃:从仪礼疏的言语中看唐代的礼制思想
  佐藤 保:透过古代礼法的解释来看唐代的礼意识
  今西凯夫:三礼疏中礼解释之比较研究
  泽田善多男:从仪礼疏中看疏学位置
  森 秀树:礼思想中郑玄与贾公彦解释学之比较研究
  高桥忠彦:透过郑玄三礼注比较来看仪礼疏之礼思想

  三、三教交涉史研究(镰田茂雄主持)

  蜂屋邦夫:六朝时三教交涉之发展
  未木文美士:六朝思想与佛教
  福井文雅:道教思想之形成与佛教
  平井俊荣:中国三论宗之形成与发展
  镰田茂雄:唐代的佛教与道教
  神冢淑子:唐代道教之发展

  四、东亚古代官僚制之研究(池田温主持)

  松丸道雄:殷周时代之政治机构
  太田幸田:秦汉官吏支配之形成
  池田 温:隋唐官人制之构造与特质
  青木和夫:职员令之构成与性格

  五、中国戏曲小说研究(田仲一成主持)

  田仲一成:《西厢记》诸注之研究
  青山 宏:《西厢记》语汇之研究
  尾上兼英:《西厢记》与明治小说之比较研究
  菊田正信:《西厢记》俗语之研究
  傅田 章:《西厢记》版本之研究
  平山久雄:《西厢记》曲韵之研究
  吉川良和:《西厢记》演出之研究

  六、十七世纪以后东亚公私文书之综合研究(佐伯有一主持)

  佐伯有一:十七世纪以后东亚公私文书之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滨下武志:十七世纪以后东亚金融经济之构造性发展
  滋贺秀三:传统中国裁判准则中之法
  柳田节子:宋元期政典史料之历史性地位及背景
  中山美绪:明清时代经济之动态及意识之构造
  寺田浩明:明清时代契约法习惯之理论
  久保 亨:从民国时代公私文书中所见之经济构造
  林 正子:台湾省档案中之社会史研究

  七、一九三○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尾上兼英主持)

  尾上兼英:左翼文艺运动中民间形式之发掘与继承
  芦田 肇:日本普罗文艺理论与左翼文艺运动
  伊藤虎丸:左翼文艺运动与郁达夫
  尾崎文昭:从北京文坛看上海的左翼文艺运动
  近藤龙哉:左翼作家联盟东京支部
  佐治俊彦:影响左翼作家联盟的诸思潮
  新村 彻:左翼文艺运动中之大众化与通俗化
  丸山 升: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之鲁迅

  八、现存中国绘画的综合检讨及国内的补充调查(户田祯佑主持)

  东洋文化研究所现任所长为大野盛雄教授,专任教授十三人,副教授七人,助教九人,其姓名及研究科目如下:

  教授  大野盛雄  人文地理学,西亚农村研究
      荒 松 雄  中世印度史
      中根千枝  社会人类学,亚洲社会
      深井晋司  波斯美术史
      尾上兼英  中国文学
      关 宽 治  国际政治、和平学
      山崎利男  古代印度史
      松 井 透  近代印度经济史
      镰田茂雄  佛教学
      池 田 温  中国古代及中古史
      山田三郎  农业经济学,亚洲农业论
      松丸道雄  中国古代史
      田仲一成  中国戏剧史

  助教  山之内正彦 中国诗
      持井康孝  中国古代史
      森山茂德  东亚国际关系史
      中里成章  印度社会经济史
      小川裕充  中国美术史
      加 藤 博  埃及经济史
      清 水 屋  社会人类学
      久 保 亨  中国近代经济史
      福井清一  农业经济学

  该所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大多见于《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及《东洋文化》两种刊物上,前者现已出版八十五册,后者已发行六十一号。另外出版研究报告三十二种,均由东京大学出版会印行。

  东洋学文献中心

  本中心以收集有关东洋学的文献资料为目的,向日本国内及外国研究者提供资料服务,于昭和41年(1966)成立。其业务如下:

  1、基本资料的收集

  第一期3年计划,收集及整理近代现代中、韩出版品,特别着重在以下三种文献:

  (1)中国、韩国近代现代出版品,尤其是期刊。
  (2)传统中国的政治,法律文献。
  (3)传统中国的戏曲,小说文献。

  2、编纂并刊行《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

  是该中心业务推展的重点。一九七二年出版《本文篇》,一九七四年又出版《索引篇》,包括书名索引及人名索引。

  3、编纂并刊行《东洋学文献中心丛刊》

  自一九六七年起陆续编印《东洋学文献中心丛刊》,整理有关中国研究的基本资料,并分类出版,供应[FS:Page]学者利用。至一九八○年度止,已刊行丛刊三十六辑,另别辑三种:

  (1)东洋文化研究所东洋学文献中心新收图书目录(1966)
  (2-3)清代地方剧资料集(1-2)
  (4)周扬著译论文周扬批判文献目录
  (5)郁达夫资料
  (6)东洋文化研究所东洋学文献中心新收图书目录(1967-8)
  (7-9)朝鲜研究文献目录单行书篇(上.中.下)
  (10)李大刊文献目录
  (11)明刊元杂剧西厢目录
  (12)朝鲜研究文献目录单行书篇。编著者应索引
  (13)鲁迅全集注释索引
  (14)1930年代中国文艺杂志(一)
  (15-17)朝鲜研究文献目录论文记事篇(1-3)
  (18)郁达夫资料补篇(上)
  (19)切韵残卷诸本补正
  (20)目录学
  (21)花间集索引
  (22)郁达夫资料补篇(下)
  (23)北京工商同业公会资料集(1)
  (24)江西苏区文学运动资料
  (25)北京工商同业公会资料集(2)
  (26)民国以来人名字号别名索引
  (27)自1927年至1937年日本现存短期零本中国杂志记事总目(1)
  (28)北京工商同业公会资料集(3)
  (29)关于中国左翼文艺理论翻译引用文献目录
  (30)北京工商同业公会资料集(4)
  (31-32)仪礼疏考正(上,下)
  (33)北京工商同业公会资料集(5)
  (34)小说月服第11卷至第22卷总目次·外国人名索引
  (35)第三国际定期刊行物中国关系论说·记事索引,
  (36)鲁迅文言语汇索引。

  别辑(1)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合著,汉籍分类目录(书名、人名)索引四角号码检字表
  别辑(2) 海外所藏中国绘画目录(美国、加拿大篇)
  别辑(3) 海外所藏中国绘画目录(东南亚,欧洲篇)

  4、编辑并刊行中心通信

  为使利用者了解本中心的活动,及方便于提供意见给本中心,每行不定期刊行二次,目前出版至第22号。

  5、编制日本全国汉籍总合目录

  调查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重要汉籍所在地,以备将来编《全国汉籍总合目录》之用,现由和泉新讲师负责。

  6、补全汉籍分类目录收录之书

  将未收录在《东洋文化研究汉籍分类目录》中,而收藏在别处的汉籍,计划以微片补全。

  网址http://sw08133.chinaw3.com/default.asp?cataid=&pageno=30&keyword=

2、京都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是日本研究汉学最著名的机构之一。其前身为1929年成立的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是以庚子赔款为基础,在外务省的援助下,以研究中国文化为目的,配合东京的研究机构而成立的。1938年,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更名为东方文化研究所,后于1939年8月改称京都大学附设人文科学研究所。该所的宗旨是从事有关东亚人文学科的综合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人文科学研究所的研究范围由亚洲扩大到整个世界,在合并东方文化研究所及接管西洋文化研究所的基础上,于1948年重建成名副其实的人文科学研究所。战后的研究所分为日本、东方及西洋三个部门,同时进行个别研究与共同研究,成为较大规模的研究性机构。

  其图书馆收藏汉籍珍本、善本极为丰富,仅甲骨文片就达3600多片,龙门、云冈石窟资料5600多件。

  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关的教学研究人员:

  (1)贝冢茂树(1904—):文学博士,教授,人文科学研究所前所长;专业方向:中国古代史;有:中国的神话、诸子百家: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司马迁:史记列传、春秋战国与古代印度等论著;

  (2)川胜义雄(1922—):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兼东方部部长,专业方向:中国中古史、道教研究;有:道教:不死的探求、魏晋南北朝史、中国中世研究等论著;

  (3)高桥和己(1931—1971):文学部副教授,专业方向:中国文学;有:李商隐、王士祯、中国诗史等论著;

  (4)宫崎市定(1901—):文学博士、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东洋史研究会会长《东洋史研究》主编;专业方向:中国古代史;有:五代宋初的通货问题、亚洲史概论、史学指南、九品官人法研究、宋与元、亚洲史研究、隋炀帝、大唐帝国、水浒传:虚构的史实、论语的新研究、中国史等论著;

  (5)谷川道雄(1925—):文学博士、文学部教授,专业方向:隋唐史;有:唐太宗、隋唐帝国形成史、中国中世纪社会与共同体等论著;

  (6)荒井健(1929—):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专业方向:中国古典文学,主讲“李长吉的诗”;有:李贺、黄庭坚、杜牧、文学论集等论著;

  (7)吉川幸次郎(1904—):文学博士,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教授,东方学会会长;专业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史;有:支那人的古典与他们的生活、唐代的诗与散文、中国文学与社会、中国散文论、杜甫笔记、元杂剧研究、日本文明中的“吸收”与“能动”、元明诗概论、中国文学论集、中国古典论、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吉川幸次郎全集等论著;

  (8)铃木虎雄(1878—1963):文学博士,教授,1938年从京都帝国大学退休后,任日本帝国学士院会员;专业方向:中国古典文学;有:支那文学研究支那诗论史、(日译)杜少陵诗集、赋史大要、陆放翁诗解、玉台新咏集、豹轩退休集、李长吉歌诗等论著;

  (9)梅原郁(1934—):教授,专业方向:中国宋辽金元史;有:中国郡邑雅名索引、文天祥、辽金元人物传记索引,宋王朝与宋文化、续资治通鉴长编人名索引等论著;韩盒研究领域成就最为突出的是京都大学的清水茂,他前后撰写过几部有关韩愈的著作,比如,1958年由岩波书店出版的‘中国诗人选集,本的《韩愈》,对韩愈的部分诗歌进行了注释、评说,对于韩愈诗文在日本的普及和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以及1987年由筑摩书房出版的《世界古典文学全集》本的《韩愈》卷等;

  (10)清水茂(1925—):文学学士,教授,专业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有:唐宋八大家、王安石、顾炎武集、春秋等论著;

  (11)市原亨吉(1911—):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部教授,专业方向:中国古典文学;有:历代名人年谱、唐代行政地理、唐代散文作品、唐代的诗人、唐诗等论著;

  (12)汤浅幸孙(1917—):文学学士、教授,专业方向: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哲学;有:论宋诗钞的编选者、近思录、晏子春秋补正等论著;

  (13)尾崎雄二郎(1926—):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部教授;专业方向:中国古典文学,中国音韵学;有:诗经·书经译注,中国音韵学研究等论著;

  (14)小南一郎(1942—):文学硕士,文学部教授;专业方向:中国古典文学,讲授“中国古小说史研究、中国古典文初[FS:Page]步等课程;有:楚辞译注,五经·论语译注等论著;

  (14)兴膳宏(1936—):文学部教授,专业方向:中国古典文学;有:陶渊明·文心雕龙,文学论集,隋书·经籍志详考(与川合康三合著)等论著;

  (15)川合康三: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部教授,专业方向:中国古典文学;有:中国的自传文学,中国的文学史观,唐代文学概说,《韩愈和白居易—对立与触合》,隋书·经籍志详考(与兴膳宏合著),无常观——日中文学比较之一端》(2005)。
 
3、东洋文库

  日本最大(也是全球第五大)的亚洲研究图书馆,也是日本三大汉学研究重镇之一,位于东京都文京区。是一个专门把中国与中国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兼研究所,1948年起成为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分馆。

  东洋文库的前身是英国人莫里逊(Geoge Ernest Morrison)创立的莫里逊文库。莫里逊于1897年以伦敦《泰晤士报》通讯员身份来华,后任北洋军阀政府的英国顾问。此人从1897年到1917年的二十年间,在中国收集图书文献二万四千余册,地图画卷一千余份。这些文献主要是以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俄文、日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瑞典文、波兰文、匈牙利文、希腊文和芬兰文等十几种语撰写的有关部门中国、西伯利亚及南洋各国的论著。这些论著涉及政治、外交、法制、经济、军事、历史、考古、艺术、地理、地质、动物等许多的领域,有许多的珍版善本,如马可·波罗的《东方闻见录》,莫里逊文库保存有十五世纪的十四种刊本。这些文献中还有大量的极为重要的中国近代史资料,如中国海关自建立以来的“季报”、“年报”、“十年报”,美国政府的“远东外事汇报”,英国政府关于中国问题的“蓝皮书”,欧洲各国政府驻华大馆的“报告”等等。另外有五百余册中国语辞书,大都是在华的传教士们在十七—十九世纪时代编纂的中国地方方言与欧洲语言对译的各种“手册”。此外还有百十种五千余册定期刊物,这些刊物是关于中国及东亚的专门性杂志,以及欧洲各国的亚细亚协会、东洋学会的会报、论丛之类。上述资料最早藏于中国北京东交民巷,最后北京王府井大街寓所建立了以本人姓氏命名的私人图书馆──莫利逊文库,藏书约2.4万余册。大约在1916年前后,莫里逊私下进行出卖这批文献的交易,曾与美国的耶鲁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荷兰公使馆等洽商。这一消息为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总裁井上准之助(此人后来为山本权兵卫内阁的大藏大臣)所知,他与当时日本三菱财阀的巨头岩崎久弥相协商。1917年夏天,他们委派正金银行的董事小田切万寿之助为代表,携带东洋史学的名家石田干之助等来华,与莫里逊反复磋商,同年8月29日终于以35,000英镑成交,这批典籍遂被藏于日本深川岩崎久弥的别墅中。

  岩崎久弥以这批从中国来的文献为基础,拨款三百五十五万日元作为基金,于1924年11月正式建立“东洋文库”。在石田干之助、榎一雄等人的经营下,东洋文库收藏各国有关东方研究的书籍相当全面。至上世纪末,藏书已达95万多册,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蒙古、西伯利亚、中亚、西亚、埃及、印度、东南亚等国和地区的图书资料。

  东洋文库在日本学术界被称之为亚洲文献的宝库,实际上是一个把中国与中国文化作为主要对象的专门性的图书馆兼研究所。所藏中国珍籍有:中国方志和丛书约4000部、中国方言辞典500多册、中国家谱、清版满蒙文书籍、中国探险队报告、中国考古学资料、《顺天时报》、《华北正报》、各种版本的大藏经和其他西藏文献3100件等。其中有在东洋文库的特藏中,有五种汉籍被列为“日本国宝”。其中三种即《春秋经传集解》、《史记》(夏本纪、秦本纪)和《文选集注》,皆为平安时代(794—1185年)人仿唐写本的手抄本,相当于晚唐和五代时期,至为可贵。在日本汉籍史上,它们属于“准汉籍”。另外两种,即《毛诗》残卷与《古文尚书》残卷,皆为传入日本的中国唐人写本。日本现今保存的《毛诗》唐人写本有三种,皆为残卷。一种是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本,此卷系《毛诗正义》单疏本之残卷,今存卷第十八大雅“荡之什诂训传第二十五”中“韩奕”末尾二句及“江汉”一首。已被确定为“日本重要文化财”。另一种是京都市藏本,此卷系《毛诗正义》单疏本之残卷,今存卷第六,凡四残叶。内容乃秦风“秦车邻诂训传第十一”之中,从“小戎”末尾的“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之疏至“蒹葭”首部之疏,并“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疏的一部分及其后片断的疏文。四纸内容并不完全连续,然接近《毛诗正义》原本的面貌。也已经被确定为“日本重要文化财”。 第三种即今东洋文库的藏本。此为日本现今保存的《毛诗》唐写本中惟一的郑玄笺本。东洋文库藏《毛诗诂训传》今存卷第六(唐风)“唐蟋蟀诂训传第十”卷中有朱笔“乎古止点”及反切,偶有假名批点,此系日本平安时代(794—1185年)博士家所为。此卷于1952年3月被确定为“日本国宝”。

  东洋文库的藏书,在语种上主要分为八类:一,汉文文献,其中收藏的史类书,尤其是地方志、族谱,在国外图书馆中是仅见的。 二,藏文文献;三,蒙文文献;四,满文文献;五,欧美语文文献;六,朝鲜文文献;七,越南文文献;八,日文文献。从创建到现在,文献资料的收藏已经扩张了二十余倍。这些书的来源,在战前主要是依靠以日本对中国和东亚、南亚的武装侵略为后盾,在中国、朝鲜、印度支那等地进行的掠夺。例如,从1931年到1936年他们雇用窃手在西藏、蒙古等地窃走西藏藏经丹珠尔一部凡103帙、蒙古藏经甘珠尔一部凡102帙、蒙文佛经225种、母珠尔一部225帙;又如1936年4月,从上海盗走满族镶红旗文书(从雍正到清末的资料)共2402函(册数不详)等。这些文献奠定了东洋文库研究我国东北与西藏的基础(即所谓的“满洲学”和“西藏学”)。当时,也有一些赠送的书籍,但这些被赠送的资料却是赠送者本人以非常的手段所获得的。如当时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部长藤田丰八,曾向东洋文库赠送日汉文献1765种计21669册,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便是从台湾取走的我国台湾地区的有关高山族、红头屿等的资料;岩崎久弥本人也于1932年把家藏的汉籍5291部凡23777册送交文库;1936年小田切万寿之助去世后,他的私人藏书19481册也归入东洋文库,除了一部分为赠送者购买的之外,皆属这类性质。战后的情况有了变化,东洋文库主要是通过购买,并[FS:Page]派遣专家前往有关部门国家,鉴定“东洋学”有关部门文献,制成副本收藏,例如,在六十年代已经将法国国民图书馆伯希和所藏的敦煌文献的未公开部分拍得照片,东京大学教授、已故的木夏一雄先生曾受东洋文库的数度派遣,对西班牙、葡萄牙等所藏十九世纪之前的有关部门中国的没有发表的古文书进行调查,并已经取得相当多的副本。
东洋文库创建之初,除图书部外,还建立了研究部系统,聘任兼职或专职的东洋文库研究员,编辑出版《东洋文库欧文纪要》(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of the Toyo Bunko)、《东洋文库和文纪要》(即《东洋学报》),以及《东洋文库论丛》、《东洋文库欧文论丛》等杂志、丛书。研究部下设敦煌文献、西藏、中亚、伊斯兰等研究委员会。其中,敦煌文献研究委员会编印《西域出土汉文文献分类目录初稿》4册、《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文书集》,西藏研究委员会编有《斯坦因蒐集藏语文献解题目录》12册。1961年该文库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附设了东亚文化研究中心。这是它与日本其它文库最大的不同之点,也是以后东洋文库在日本学术界享有盛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4、东方学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整顿、重组学术机构团体时,日本外务省于1947年成立了“东方学术协会”,替代了日华学会。1951年3月11日在日本大学召开首次会员代表大会。首任会长是日本学士院会员、京都大学名誉教授、著名东洋史学家羽田亨博士,首任理事长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著名中国哲学史专家宇野哲人博士。1948年3月11日“东方学术协会”更名为“东方学会”。当时会员人数为409人,分两个支部,东京支部260人,京都支部149人。经过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在东方学会有会员1560人,现任会长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著名中国古代法制史专家池田温教授,现任理事长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著名中国思想史专家互川芳郎先生。会员由各大学、研究院所中研究中国问题、朝鲜问题、蒙古问题、印度以及东南亚问题、中亚问题、西亚问题、日本问题的学者组成,其中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占多数。研究领域包括历史、社会、经济、民族、民俗、思想、哲学、宗教、文学、语言、艺术、考古等,涵盖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包括世界东方学的“学界との交流を深め、内外における研究業績の紹介、普及を図り、知名学者の招聘·派遣、文献資料の交換および講演会·談話会·国際会議の開催、出版などの諸事業を行う”等活动内容。1956年6月,该会首次召开“国際東方学者会議”(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rientalists in Japan)。1957年5月出版《国際東方学者会議紀要》。1997年6月,在中央大学駿河台記念館召开“東方学会創立50周年纪念大会”,同年出版《東方学会創立50周年記念東方学論集》。2000年10月,《東方学》第百輯に《21世紀へ向けての東方学の展望》を特集出版。2007年6月,在二松学舎大学召开“东方学会創立60周年記念座談会。

  东方学会出版物:

  (1)《东方学》是日本东方学会机关刊物,创刊于1951年3月。该刊每年出版两期,至今已发行了100多期。该刊在日本学术界影响很大,包括岸本美绪、池田温、滨下武志、山田辰雄、小南一郎、丸山升、沟口雄三等著名中国问题学者纷纷在刊物上发表文章。

  该刊除主栏目的研究论文外,还设有介绍国内外学术会议、研究单位、资料和研究动向等东方学界的学术信息。并有座谈会形式讨论日本东方学界著名学者的“话先说”、“学问的回忆”等栏目。学会现有会员1560多人。《东方学》所发表的论文多是中国历史研究,约占论文总量的80%.其中又以古代史为主,尤其是清、明、宋等日本学界称为近世史部分。研究内容上,以宋以来社会史、经济史、学术思想史等居多。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的论文有所增加,但集中在曾赴日的谭嗣同、章太炎、鲁迅等身上。另外,有关日本、印度、朝鲜、越南、蒙古等其他亚洲国家的研究论文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研究区域也从最初的东亚逐渐拓展到南亚、东南亚、中亚甚至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学会的刊物还有:

  (2)《东方学论集》:1954年在外务省资助下出版,1955年度第3辑停刊。

  (3)《东方学关系著书论文目录》(Books and Articles on Oriental Subjects Published in Japan) 1956年6月創刊

  (4)《东方学会报》(1958年创刊)

5、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

  爱知大学是日本中国学研究的大本营之一。该校的前身是1901年由日本东亚同文会在上海建立的东亚同文书院(后改称东亚同文书院大学),1945年停办,1946年以此为基础在日本爱知县创立了爱知大学。该校自建立以来一直坚持重视中国和亚洲的学术传统,建校伊始即相继在法律系设立了中国政法专业,在经济系设置了中国文学、东方历史、东方哲学等专业。1948年创立的国际问题研究所也是以现代中国为中心,广泛研究亚洲、中欧、东欧、西欧、北美等地区的政治经济情况。1991年该校研究生院增设了日本第一个专门研究中国的中国学专业(1994年设博士课程)。1997年4月该校正式成立现代中国学院,这是日本国内第一个以“中国”命名的院系。学院成立后组建了现代中国学会,开始出版《中国21》杂志;在培养学生的同时组织了多项研究活动,为在日本建立一个以当代中国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体系作出了努力。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该中心是日本近年来最活跃的当代中国研究机构。该中心是日本文部省2002年启动的“21世纪重点科研基地COE工程”之一,是以爱知大学中国研究专业博士课程为核心形成的现代中国学国际性研究教育机构,与世界1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法国、德国)的主要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相互形成远程多边的教研交流系统。

  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是该校现代中国学院知名教授加加美光行。他在谈到成立该中心的宗旨时指出:在西方,古典中国的研究一向被称为“汉学”,而当代中国的研究作为学术体系长期未能得到承认,一般只称为“中国观察(China Watching)”,直到中国改革开放前,国际上一般不叫做“现代中国学”(而对日本却有“现代日本学”)。爱知大学创立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就是要进一步突破世界中国研究现状的此类弊端,推进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学界与中国国内学界之间高水平的和真正平等的学术对话,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对中国展开研究的独立学科——‘现代中[FS:Page]国学’;并力争在这一尝试中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的国际交流能力与理解能力的现代中国学的专门人才,从而为繁荣学术和东亚及世界的和平与进步做出贡献。”为此,该中心设想将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中国国内,计划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分别设置该中心在中国的研究基地(分中心),并从日本国内外招收博士课程研究生,培养现代中国学的专家,就现代中国学的研究和教育建立世界各国共同的学术评价基础。

  在学术研究方面,该中心与海外合作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学者们共同组建了“现代中国学研究方法论”、“现代中国经济与亚洲经济圈”、“中国与亚洲·世界文化共生”、“现代中国政治和亚洲·世界和平”、“现代中国和亚洲·世界的人口环境”五个专业领域的研究会,每年召开一次综合各领域的国际研讨会,采用远程会议(RMCS)方式与中心的海外基地同时进行学术讨论,然后将研讨会的成果用日文、英文、中文3种语言编辑成报告或文集出版。

  为支持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的教育和研究活动,爱知大学还同日本国内外各合作大学共同协作,建立了涵盖日本全国及世界各地的现代中国学综合数据库。

6、日本中国学会

  日本中国学会成立于1949年10月,在上野的学士院召开了成立大会。它包含文学、语言学、哲学三大部分,现在会员总数超过了2000人。参加该学会的不仅有大学的研究人员,还有高中的老师,他们在汉语教学与研究方面非常活跃。这个学会的本部设在东京汤岛的孔子庙,这一事实本身具有象征性意味:它具有战前日本汉学、支那学的传统的侧面,从70年代后期开始,它作为中国学学者交流的场所,起到的是一种类似“同业帮会”的作用。目前研究中国近现代问题的中国学学者也有所增加,不过年会的论文宣读和每年一期的《会报》所载论文,仍以中国古典研究为中心。这个学会规模虽大,然而从它的研究实际成果来看,很难说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学会成立于1949年,是日本全国性综合研究学会。目前有会员2000多人,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中国文学、汉语方面的研究。学会还设有“日本中国学会奖”,每年评选出两名获奖者,一名是发表哲学方面优秀成果的研究人员,另一名是发表文学、语言学方面优秀成果的研究人员。
 
  日本中国学会的会刊是《日本中国学会报》,1950年创刊,每年发行一次。

7、日本中国社会文化学会
 
  该学会的历史较短,前身是设在东京大学本部的“东大中国哲学文学会”,简称“东大中哲会”。1985年6月,“东大中哲会”改名为“东大中国学会”;1993年1月1日改为“中国社会文化学会”。该学会虽成立时间较晚,但很有时代特色。为适应中国学远远超越了哲学文学领域的现状,不仅吸收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科学以及法律、经济等社会科学专业的人员,还吸收了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和医学方面的专业人员,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可以加入该学会。而且会员并不局限于日本学者,还包括中国、韩国、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地的相关学者,是一个具有国际特色的学术组织。为了取缔学阀门第的束缚,它吸收了东大以外的研究者参加,该学会已有1200余名会员。

  该学会每年的年会均设立特定的主题,展开讨论。在追求跨学科研究方面,这个学会有着自觉的积极努力,除不断对于构成中国框架的主体规范进行再探讨之外,它在对日中儒学的比较和探讨方面也以其宽阔的视野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出版物:《中国:社会与文化》。

8、日本台湾学会

  1998年5月20日成立。发起人为东京大学若林正丈教授。会员由日本和台湾一些知名学者、朝野人士和攻读台湾研究的日本、台湾研究生组成目前,该学会有会员400余人。,日本台湾学会是日本学术界第一个针对台湾的历史、经济、政治等问题展开地域研究的学术组织。学会经常性开展的活动是:举办学术年会、学术研讨会、讲演会和讲座;与国内外同行和学术机构展开交流;出版《日本台湾学会报》和《日本台湾学会通讯》,创办学会网站,供学会通讯、理事会会议记录和学报内容等方面的查询。

  学术年会:在1998年5月20日成立大会上,专门邀请台湾艺术学院陈其南教授作了《台湾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主题演讲。1998年5月30日,在东京大学法文二号馆举行“日本台湾学会”设立总会,并举办“何谓台湾研究”座谈会。与会人员有200多人。从1999年开始,每年皆由财团法人提供经费举办学术研讨会。直至2008年共举办十届。其中第一、二、三、六次在学会创立地东京大学举行;第四次在名古屋国际会场举行;第五次在关西大学举行,第七次在天理大学,第八次在东京一桥大学,第九次在亚洲经济研究所,第十次在东京大学驹场校区举行。每次年会分为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语文、教育八个学科组举行,以求讨论的专业和深入。现将前九届学术研讨会议题和主题演讲者列表如下:

  大会举办日期 会议主题 特邀主讲人及讲题
一 1999年6月19日 1、日本殖民时代的台湾经济2、战后台湾之官吏制度与政党关系 许雪姬:台湾家族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二 2000年6月3日 1、李登辉时代之政治、经济改变2、日本统治前期台湾实业教育之建设与资源开发:以政策面为中心 白先勇:1960年代的台湾文学:现代与乡土
三 2001年6月2日 1、一党支配下的国家、社会关系:国民党体制再考察2、1950年代之台湾、大陆关系 吴乃德:追求现代性:台湾研究与历史挑战
四 2002年6月8日 1、脱离中国化与文化主导权的变迁2、全球化中的台湾企业:产业聚集与对外直接投资 刘翠溶:台湾环境史研究:开展一个新的研究视野
五 2003年6月14日 1、1940年代后半期台湾文学研究资料与视觉2、1960年代台湾经济开发与独裁 若林正丈:台湾政治研究20年
六 2006年6月5日 1、台湾对外关系与安全保障2、2004年总统选举分析 柯志明:社会学家们一起来作台湾史研究吧
七 2005年6月4日 1、第二期民进党政权与中华民国脱离国民党化2、台湾总督府之产业政策:米与茶之管理 张炎宪:国史馆与台湾史研究
八 2006年6月3日 1、从少数民族看台湾多文主义:人类学考察2、日本、台湾、大陆关系史新展开 张胜彦:战后台湾之台湾研究
九 2007年6月2日 1、从比较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九十年代后的台湾金融自由化2、六十年代台湾再检讨:内政改革与台美关系 王甫昌:当代台湾族群概念的内涵与起源

  定期学术研讨会。除学术年会外,学会另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是分别在日本和台湾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在日本召开的从1998年到2003年六年间共举办25场次;在台湾从2001年到2007年七年间共举办41场次。应当讲是很频繁的。

  学会创办的学术刊物有:

[FS:Page]  1、日本台湾学会通讯

  1998年12月创刊,每年一期(少数为一年两期)。至2008年共发行了11期。主要报道学会活动情况。

  2、日本台湾学会报

  1999年5月8日创刊。年刊。主要刊登学术年会的论文。

  学会网站提供学会通讯、理事会会议记录和学报内容等方面的查询。学会自编的“战后台湾关系文献目录”文献检索系统,提供有关的研究论文、图鉴、百科事典导览、小说方面的检索,时间截至2007年7月14日止。条目总数达6560条。

9、日本中国学会

  日本中国学会成立于1949年10月,在上野的学士院召开了成立大会。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和中国哲学研究。会员为“从事语言、文学,哲学,以及与中国教育和科研领域各项工作的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员”。现在也吸收其他国家的研究人员参加。成立时会员为246名,到二十世纪结束,会员已达2056人,团体会员学术机构61个。学会的本部设在东京汤岛的孔子庙,表明它有意继承战前日本汉学、支那学的传统汉学,不过目前研究中国近现代问题的中国学学者也有所增加,但在年会上宣读的论文和《日本中国学会报》所载论文,仍以中国古典文学和古典哲学研究为中心。

  学会的主要任务一是举办学术年会,从1949年期,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同时举行一次股东大会。年会分“哲学·思想”和“文学·语学”两大学科进行,讨论范围非常广泛,年代从先秦到晚清,内容涉及人物、作品、哲学和文学现象、学派、文体等无所不有。涉猎虽广但显得分散,难以在两天内深入下去。如2008年十月在京都大学召开的第六十届年会除上述两部分外,又加了个“近现代文学部分”,以见近年来对中国现当代研究的重视,下面是分学科发表的论文:

哲学·思想部分
汉代的“春秋之义” 京都大学 木村亮太
后汉诸子的君臣观 鸟取东高等学校 伊藤志浩
后汉时代《孟子》的赵岐注 东京学芸大学 井口哲也
颜之推的“家”与“国”位置 京都大学 池田恭哉
宋人心中孟子尊崇体制的构筑:注疏学和四书学 茨城大学 井泽耕一
陆九渊思想中的“理”修养 早稻田大学 中岛谅
薛瑄《读书录》 关西大学 白井顺
明代之梦文化:董说之梦研究 大阪府立大学 大平桂一
儒医朱丹溪之“六郁说” 东京大学 黄崇修
曾子与“礼” 鹿儿岛大学 末永高康
山中寺观与山麓寺观:唐代天台宗的宗教设施 琦玉大学 薄井俊二
《物理小识》之记忆与感觉 爱知大学 斋藤正高
中村正直的儒教:以教——神观念为中心 东洋大学 野村纯代
文学·语学部分
王维《辋川集》与《辋川图》:唐宋时期评价的变迁 早稻田大学 绀野达也
王维《少年行》:游侠诗与讽喻诗 筑波大学 斋藤聪
唐代之“说” 京都教育大学 谷口匡
《南柯太守传》之时空与语汇 大东文化大学 叶山恭江
韦孟“讽喻诗”的叙事性 京都大学 青山刚一郎
推移之悲哀 神户大学 釜谷武志
庞统仕官的故事 庆心大学 吉永壮介
杨家将物语的形成过程:山西杨家将祠堂元碑、家谱 早稻田大学 松浦智子
明代宣德年间抄本《刘希必金钗记》 明治大学 福满正博
《水浒传》的“义” 东京大学 荒木达雄
明代通俗小说中描叙恶僧的说话 关西大学 林雅清
从《情史·梁夫人》看冯梦龙的“情”思想 东京大学 铃木弥生
冯梦龙《墨憨斋定本传奇》中的女侠形象:以《女丈夫》、《灌园叟》为中心 京都大学 吴宛怡
乐钧与《耳食录》:以交游为中心 大阪市立大学 山口博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插图之蒋廷锡改编 九州大学 大关贵之
近现代文学部分
《不变的乡村》的可能:沈从文的发问 东京大学 津守阳
孙犁的位置:解放区作家的特异性 国学院大学 渡边晴夫
戒严令下的台湾爱情文艺小说:以琼瑶作品为中心 早稻田大学 张文菁

  学会出版品有机关报《日本中国学会报》(年刊)以及《日本中国学会通讯》(半年刊)。为了鼓励年轻人学术创新,学会从1969年起设立“日本中国学会奖”,专门40岁以下年轻会员发表的论文,。鼓励和资助会员进行学术研究,与国内外同行和学术机构展开交流;从70年代后期开始,它作为中国学学者交流的场所,起到的是一种类似“同业帮会”的作用。

  学会出版物:

  1、《日本中国学会报》,年刊,为学会机关报,主要刊登年会以及会员的的学术论文,1949年创刊

  2、《日本中国学会通讯》,半年刊,主要提供学会以及与中国学有关的学术信息,报道学会和会员的活动情况

10、中国语教育学会

  1997年10月24日在东海大学成立,名称是“全国中国语教育协议会”。2002年3月27日在日本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年会上改名为“中国语教育学会”。学会宗旨是“为日本从事中国语教育和研究人员提供钻研和交流,推动中国语教育在日本的普及和发展”;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为教员安排研修会、交流会和研究会等活动;编辑、发行“会报”、资料集和论文集;与北京语言大学等国内外学术机构和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等。现任会长是现任会长是荒川清秀,代表(常务)理事:郭春貴、佐藤富士雄、平井和之、藤井達也、三宅登之、山崎直树、山田真一;顾问:舆水优。

  学术年会每年召开一次,举行学术研讨,选举新的领导成员。目前年会已召开八次。第九次年会于2011年5月28—29日在麗澤大学召开。与日本中国学会不同的是每一年会研讨一个主题,甚至研讨某一种语音、词汇和语法现象,显得较为专一和深入。如2008年6月7日、8日在北九州市立大学召开的第六届年会的主题就是“中国語能力測定之現在与未来”;2009年6月6日、7日在爱知大学召开的第七届年会专门研讨汉语虚词“了”的词性和用法,并在《中国語教育》第8号(2010年3月31日发行)出版“了”字研究专集; 2010·6·5、6日在桜美林大学召开的第八届年会则专门研讨汉语进行时副词“着”、“地”、“在”的词性和用法。另外研讨方法也时有变化,如2005年3月26日在東京外国語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年会分为发音、語彙,文法两个分科会场;2007年5月12日、13日在関西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年会则分为国際、教育、文法三个分科会场。2010年6月5—6日在桜美林大学召开的第八届年会则分为关东、关西和九州三个地区进行学术[FS:Page]交流。

  学会的出版物有:《中国語教育学会会報》,半年刊。主要提供学会以及与中国语教学和研究的学术信息,报道学会和会员的活动情况;

  《中国語教育》年刊。主要刊登年会以及会员的的学术论文。

  中国语教育学会历届年会召开情况列表如下:

  第一届年会 2003年3月27日 日本大学

  报告

  白方直美(日本大学) 広東語の音訳外来語の成立と使用について
  野間晃(北海道文教大学) 中国語の声調教授法に対する一提案
  森宏子(流通科学大学) 時間副詞“刚”の意味と機能
  高橋弥守彦(大東文化大学) “向”再考―動詞と介詞の分類基準
  劉嘉恵(東亜学院) 日中両国教師による共同指導の試み
  古川典代(大阪外国語大学) ソフトアプローチの中国語教育法

  第二届年会 2004年3月27日 日本大学

  报告

  平山邦彦(中央大学) 中国語検定試験講座における教育について―4級を対象として
  胡興智(日中学院)  発展型教材をめざして
  高橋弥守彦(大東文化大学) 動態助詞“着”について
  三宅登之(東京外国語大学) 実際の用いられ方に基づく動態助詞“着”の教え方
  竹中佐英子 汉语母语者的语音听辨范畴对对日汉语语音教学的启示
  平井和之(日本大学) 大学生の「基礎語彙」
  沈国威(関西大学) 中国語教育のためのコーパスの構築と応用―関西大学の試み

  第三届年会 2005年3月26日 东京外国语大学

  报告

  発音·語彙分科会

  竹中佐英子(目白大学) 对日汉语词汇教学法分析
  西暢子(名古屋大学) 日本語母語話者の第二声上昇率
  中西千香(愛知大学) パソコン·インターネットを活用した中国語教育
  古川 典代(大阪外国語大学) 中国語シャドーイングのすすめ―聞くと話すが同時に身につく
  岩本真理(大阪市立大学) ノーマルスピード教材によるヒアリング演習について

  文法分科会

  齋藤貴志(麗澤大学) HSK〈语法结构〉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本間由香利(お茶の水女子大学) 動詞を中心とした語順教授に関する一考察
  赤坂君子(関西大学) 中国語·日本語·英語の連用修飾語の比較
  西香織(鹿児島県立短期大学) 疑問詞疑問文における疑問詞の位置について―日中対照研究の視点から
  宅間徹志(関西大学) 処置表現と形式動詞“加以”―中級レベルの場合において
  宝玉芳恵(関西大学) 常用動詞の習得におけるコロケーションの視点

  第四届年会 2006年3月25日 大東文化大学

  讲演:王清源(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五十年来美国一般大学初级汉语课程教学法的发展

  报告:

  発音·語彙教育分科会

  竹中佐英子(目白大学)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汉语教学效果的影响分析
  高橋弥守彦(大東文化大学) 中国語教育の一方法
  菊地厚子(関西大学) 日中語彙の意味分野別比較研究―その可能性と語彙教育への応用
  武田みゆき(名城大学) 中国語の描写特徴―オノマトペの統語的特徴から
  威德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汉语教学和汉语教材的关系
  本間由香利(駒澤大学) 語順に関する名付けとその教授について
  平山邦彦(拓殖大学) 日本人学習者を対象とした語順教育についての一考察―その言語背景を考慮に入れて

  文法教育分科会

  金川幾久世(関西大学) 入門·初級檀家での量詞指導法に関する一考察―「初等教育教科書」における取り扱いの比較から
  劉愛群(北海道大学) 「構造化されたインプット」と中国語の文法指導
  中川美保大阪外国語大学) 体感表現の日中対照研究―中国語の感情·感覚表現をめぐって
  徐雨棻(大阪外国語大学) “谢谢了/对不起了”の語用論的研究
  宝玉芳恵(関西大学) 中国語教育におけるコロケーションの位置づけについて
  中西千香(愛知大学) 動詞における前置詞選択の契機―“对”と“把”を中心に
  丸尾誠(名古屋大学) “过”の表す移動義について学力基準プロジェクト委員会報告
  輿水優 「初級段階の文法ガイドライン(試案)」について

  第五届年会 2007年5月12日、13日 関西大学

  报告:

  国際シンポジウム

  真嶋潤子(大阪外国語大学) 到達度評価(CEFRとNS)―大阪外大の試み
  林游岚(全美中小学中文教师协会) 美国汉语课程的衔接与AP测试简介
  曹瑞泰(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臺灣的華語師資培訓與對外華語文教育
  孟柱億(韓国外国語大学校) 韩国汉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的课题
  輿水優(日本大学) 初級段階の文法·語彙ガイドライン
  藤井達也(埼玉県立伊奈学園総合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の中国語教育の学習のめやす

  教育分科会

  阿部慎太郎(関西大学) 日本人は未知語“午睡”をどのように推測するのか?―「漢字の意味」を手がかりとして
  廖継莉(広島大学) 唐詩学習のアンケート結果の分析―Webに基づく新しい唐詩教育に向けて
  鈴木基子(日本大学) アメリカの大学に見る中国語教育の独自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を中心に
  塩旗伸一郎(駒沢大学) 彩色音節表を用いた発音教育について
  周建中(東京成徳大学) 私の中→日、日→中口頭対訳トレーニング中国語教育法―中国語会話·読解能力養成教育法の試み
  竹中佐英子(目白大学) 読解教育の考察
  金昌吉(北海道大学) 针对日本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汉语初级教材的编写
  張軼欧(関西大学) 中国語教育初級段階における課題と教育法―教養語学を中心に
  劉郷英、張宏波(関西大学) 初級中国語教育における「文型教授法」の試み―関西学院大学での中国語教育実践を中心に
  齋藤貴志(麗澤大学) 中国語能力測定テストに関する一考察
  岡本俊裕(京都外国語大学) 中国語教育における文法用語の役割
  沈国威(関西大学) 汉外词汇教学的量与质
  中西千香(愛知大学) パソコン·インターネットを活用した中国語教育~応用編~
  郭修静(大阪外国語大学) 课堂教学中运用Podcast 辅助发音教学之实践报告
  清原文代(大阪府立大学) ポッドキャストによる中国語音声教材及びテキスト教材のインターネット配信について

  文法分科会

  岩田弥生(関西大学) 关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教学法
 [FS:Page] 佐々木俊雄(大阪外国語大学) 高等学校における“了”の効果的な導入と定着のさせ方について
  周艶紅(大阪大学) 中国語の語気助詞“呢(NE)”の本質的な意味
  史彤嵐(龍谷大学) 试考察“‘好’+‘一’+量词+NP!”类感叹句式
  史彤春(大阪市立大学) 有关副词“都”的几个句式及教学建议
  章天明(関西大学) “终于”和“总算”的语用功能与主观化程度
  島村典子(大阪外国語大学) 逆順関係を表す述補構造について
  鈴木慶夏(釧路公立大学) 疑問詞連鎖構文とディスコース
  姚艶玲(九州東海大学) “把”構文の拡張ネットワークに関する一考察―認知言語学的観点からのアプローチ
  金川幾久世(関西大学) 日中量詞対照研究 ―名量詞と助数詞の原文と翻訳文における描写表現上の比較から
  藺梅(流通科学大学) 探讨现代汉语中量词的表现色彩―以修饰人物名词的量词为中心
  西香織(北九州市立大学) 感謝に対する応答の表現を初級でどう教えるか

  第六届年会 2008年6月7日、8日 北九州市立大学

  主题:中国語能力測定の現在と未来

  报告

  孙德金(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水平考试的改进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日下恒夫(関西大学) 中国語検定試験のこれまでとこれから
  古賀悠太郎(神戸市外国語大学) “被”構文の教授法についての一提案―日本語受身文が“被”構文では表せない場合を中心に
  勝川裕子(名古屋大学) 属性描写としての可能表現―〈希望〉と〈可能〉の観点から
  須田美知子(東大阪市立日新高等学校) 中国語語彙習得における成語の位置づけ―HSK語彙中の成語の扱い
  浅野雅樹(下関市立大学) 類義語分析方法についての一考察―“范围大小”と“词义轻重”を中心に
  丸尾誠(名古屋大学) 中国語の動補構造“V进(+来/去)”について
  平山邦彦(拓殖大学) 方向補語“来”“去”と目的語の語順
  姚艶玲(東海大学) 日本人中国語学習者による「補語」の習得に関する
  横断的研究―「結果·方向·可能補語」を中心に
  植村麻紀子(神田外語大学) 初級の第1年度に何をどのように教えるか―『中国語初級段階学習指導ガイドライン』、『高校中国語教育のめやす 平成11年度版』、『高等学校における中国語と韓国朝鮮語:学習のめやす(試行版)』の比較を通して
  山崎直樹(関西大学) 『高等学校の中国語:学習のめやす』に準拠した教材のモデルと開発手順のモデル
  胡玉華(立命館大学) 学習者のメタ認知を生かした中国語教育に関する実践研究
  塩旗伸一郎(駒澤大学) 副詞、虚詞、補語への映画を介したアプローチについて
  鈴木慶夏(釧路公立大学) 文法項目導入時におけるまんが利用の効果
  竹中佐英子(目白大学) 言語背景と中国語習得·学習規則
  藤田昌志(三重大学) 日本語を母語とする中国語学習者の誤用について
  滕小春(広島大学) 关于日本学习者对汉语“一个”的“特殊”用法的学习困难点
  岡本俊裕(京都外国語大学) 文法学習の階層性―日本語の場合を参考に
  三枝茂人(名古屋外国語大学)「教育用中国語音節表」作成の必要性と試案の提示
  須山哲治(早稲田大学高等学院) 大規模教室におけるヒアリング教育の試み

  第七届年会 2009年6月6日、7日 爱知大学

  主题:シンポジウム:“了”をいかに教えるか

  基调讲演:劉勲寧(明海大学)关于“了”的教学的若干思考,一个“了”的教学方案

  报告:

  郭春貴(広島修道大学) “了”的病句―日本学习者常见的错误
  三宅登之(東京外国語大学) “了”の使い方―理論的側面からのアプローチ
  山崎直樹(関西大学) “了”の導入―教科書における提示法の検討
  工藤亜希子(北海学園大学) 初級学習者による副詞“在”の誤用について
  佐藤仁(日本大学) 副詞“好像”の用法について―特に伝聞を示す場合
  竹中佐英子(目白大学) 学習者が求める中国語教材の考察
  秦耕司(長崎県立大学) 中国語が身に付く教科書を求めて
  鈴木慶夏(釧路公立大学) 構文名称の明示と使用場面の例示による教育効果―疑問詞連鎖構文を事例として
  姚艶玲(九州大学) 日本人中国語学習者による補語の習得研究―「補語」の使用能力という視点から
  西香織(北九州市立大学) 中国語教材における謙遜表現の扱い―「ほめ」の場面を中心に
  丁雷(広島大学) 木構造図を利用したピンイン分析と日本人学習者に対する中国語音韻教育
  篠原征子(北九州市立大学) 短期間での能力向上を目指した中国語授教法について
  藤井玲子(東京大学) 第二言語習得研究の中国語教育研究への応用の可能性
  陳昌柏(神戸大学) 中国語教育への認知言語学·心理学の応用―方位成分“上”の意味·機能拡張を例として
  張恒悦(龍谷大学) “对”字句的基本表义功能及介词“对”功能分化条件试探
  林虹瑛、林俊成(東京外国語大学) 学生を主体とする異文化交流遠隔教育シラバスデザイン
  藤田昌志(三重大学) 中国語時事作文について―日本語との対照から見た特徴·誤用
  丸尾誠(名古屋大学) 中国語の方向補語“出”の表す意味―“买出”を例として
  高橋弥守彦(大東文化大学) 連語論から見る空間詞の位置について
  齋藤貴志麗澤大学) 「中国語能力試験」による文法習熟度測定の試み
  輿水優(日本大学) 教材、教室における文法の扱い方

  第八届年会 2010年6月5、6日 桜美林大学

  主题:中国語の持続・進行の表現及びその教え方

  基调讲演:孙朝奋 南方方言、北方方言及非完成体的历史发展路径

  报告:

  荒川清秀(愛知大学) “着”はどんな場合に使うか
  王学群(東洋大学) 地の文·会話文と“(V)着”·“在(…V…)”
 [FS:Page] 張黎(大阪産業大学) 汉语“着”的语法意义的认知类型学的解释
  丸尾誠(名古屋大学) “在V”と“V着”―事態をいかに捉えるか
  楊光俊(桜美林大学) 结果存续义“V着”句式分析
  工藤亜希子(北海学園大学) 選択外国語科目としての中国語学習に関する学生ビリーフ
  胡玉華(関西大学) 中国語教育における学習ストラテジーの指導について
  須田美知子(東大阪市立日新高等学校) 《小学语文》における成語の扱い方につい
  吉田慶子(立命館大学) 活動重視の小学校中国語教育の試み―立命館小学校の事例を中心として
  菊池厚子(関西大学) 教育基本語彙表の制作に関する一考察
  渡邊奈津子(東京外国語大学) 初級教科書で取り上げる“不能”の例文について
  王萌(九州大学) 中国語の不同意表明の仕方
  王英輝(東京大学) 中国語における依頼発話行為のストラテジーの多様性―日本語との比較及び中国語教育への示唆
  杉江聡子(北海道大学) 日中高校生の交流型学習のための中国語学習支援サイトの構築
  栗原祐美(明新科技大学) 「過」的教學語法初探
  藤田昌志(三重大学) 「ている」(日)と中国語表現―日本語との対照から見た考察
  林虹瑛、林俊成(東京外国語大学) 遠隔システムを用いたコミュニカティブアプローチ語学教授法の実現と比較
  趙秀敏、大河雄一、三石大(東北大学) 中国語学習のためのIDに基づくブレンディッドラーニングの開発の試み
  湯山トミ子、武田紀子(成蹊大学) e-Learningを利用した語法学習の試み―授業同期型演習問題の導入と運用効果
  佐藤洋一(明星大学) 留学支援プログラムの充実化に向けての一考察―明星大学での実践例
  山口莉慧((株)フォーラム) 異文化理解教育としての語学教育―インターネット新語·流行語を教材として
  田邉鉄(北海道大学) ピンインの自律的な習得を促すカナの利用と学習教材の開発
  黄琬婷(京都橘大学) 文末助詞“吧”の機能についての統合的説明
  山根史子(東京外国語大学) “V得C”に見られる「結果用法」から「程度用法」への連続性
  白愛仙(大東文化大学) 社会における中国語誤用問題から
  劉愛群(北海道大学) 汉语教学中“任务(task)”的使用
  関光世(京都産業大学) 大学の中国語教育における通訳トレーニングの導入について
  丁雷(広島大学) 日本学生汉语字音习得的一个特殊现象
  仇暁芸(東北大学) 海外ブランド名の音声転写に使用された漢字の 共起関係について
  浅野雅樹(下関市立大学) 類義語をどう教えるか―弁別法の使用を中心に
  山口直人(大東文化大学) 反復疑問文と副詞の共起について―教学における理論言語学からの貢献

11、中国研究所

  中国研究所在日本学术界的简称是“中研”,由安藤彦太郎、平野义太郎,伊藤武雄等人创建,成立于1946年1月20日,并于1947年得到日本文部省认可,以社团法人形式发展至今。

  中国研究所与1945年10月开始筹备,从日本宣布战败到中国研究所成立,时间不到半年。中国研究所的成立使大批因战败后的社会混乱而濒于散失的有关中国问题的历史资料得以有效地保存,同时也聚集了大批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研究所成立初期,在这里工作的既有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学者,也有在侵华战争时期协助过军国主义的文人,不管是哪类学者,均对日本的侵华战争深感自责和反省,因此被称为“亲中派”,这成为中国研究所成立时期的一个特点,同时也对研究所日后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中国研究所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46—1950年为研究所的初创期。这一时期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成果,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1—1972年是中国研究所的事业不断发展、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增设了图书馆,开办了汉语学校,还编辑发行了《中国研究月报》、《中国年鉴》等。“中研”紧跟中国局势的做法在“文革”中和“文革”后不断受到质疑,这使得它所发表的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多少受到了影响。“文革”时期和中日建交后,中国研究所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研究所经过调整,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一批老的学者以对历史负责、对推进中日友好事业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大力推进现代中国问题的研究,他们为这个事业投入巨大精力,不仅不索取报酬,还注入个人财力支持。目前,中国研究所下设经济研究会、日中经济交流史研究会等几个研究小组。现代中国发展中的问题,如西部大开发等是其研究重点。

  学会出版物:

  《中国研究所所报》:1946年7月创刊,当时名称是《中国资料月报》。1947年更名为《中国研究所所报》,后又改称《中国研究月报》,并沿用至今。该刊刊载学者们研究中国问题的成果及有关中国问题的资料。

12、现代中国研究会

  成立于l951年,与中国研究所有密切关系。现代中国研究会在战后初期日本的中国研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会员人数不多。l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中日两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后,随着中日关系的稳定、汉语教学和研究人数的增加,学会的人数有了较快的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末,会员人数300余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关心中国的人数迅速增加,为适应形势的发展,现代中国研究会于l993年更名为“日本现代中国研究会”,研究对象限定在“当代中国”范畴内,研究领域涵盖政治、法律、经济、社会、语言、文学、历史、教育等各个方面,到2004年1月,学会会员已增加到近800人。

  日本从事“中国学”研究的机构还有“亚洲政经学会”,这是日本规模最大的区域学会组织是“亚洲政经学会”,会员已超过了1000人。其中研究东亚问题的学者占52%,研究东南亚问题的占30%,研究南亚问题的占7%。而在研究东亚的学者中,近9成是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出版物有《现代亚洲评论》,1972年创办,主编白西绅一郎。

  此外还有“中日文化研究所”(创立于1946年,由对中国友好的反战人士鹿地垣、三岛和野原四郎等倡议成立);“日中友好协会”(1949年成立,出版有《日本与中国》杂志);“大陆问题研究所”(1950年成立,出版《大陆杂志》);“甲骨学会”(1951年在东京成立,出版有《甲骨学》杂志;年刊,出至12号,1980年停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197

tags:日本|其他|中国学
编辑:tang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