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汉学研究有着很久的传统,并先后产生过一批杰出的汉学家如傅尔蒙、雷慕沙、儒莲等,对世界“中国学”研究影响甚巨。今天法国的汉学研究在著名汉学家谢和耐(Jecques Gernet)、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等人的推动下,继承传统、向前迈进,取得了许多令人注目的新成果。限于条件,笔者不可能一一介绍这些新成果,仅就在国外所见到的三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作一简单介绍以飨读者。
一、贯穿古今的中国通史--《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一书是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所著的一部大部头中国通史著作。作者谢和耐(法兰西学院教授)是我们熟知的著名学者,他的一些重要著作如《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蒙古人入侵前夕中国中原的日常生活》和《中国和基督教》先后被译成中文,为中国史学界所瞩目。《中国社会》一书是作者所著的一部中国通史著作。该书曾于1972年出版,随后被译成英、德、意、葡等多种文字,在西方汉学界很有影响。目前新版的《中国世界》一书是作者在原有版本上增补中国当代历史内容后于1990年出版的版本。翻开《中国社会》一书,首先引人注目的是该书宏大的篇幅和丰富的内容,该书近七百页,所述历史从远古时代一直到本世纪80年代末,将上下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完整地纳入一书之中,“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谓一部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中国通史”。作为一个外国学者能够如此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十分难能可贵。其次该书的特点是它的学术性。作者本身是法国乃至西方汉学界最为著名的汉学家之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许多方面(如佛教史、社会史、经济史、敦煌学、基督教等)均有非常精深的研究,该书是作者长年深入研究的总结和结晶。该书大量吸取了西方汉学研究的成果,同时又尽可能参考了中国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最后该书的特点还表现在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上。作为一个“外国人看中国”,作者无论在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还是在评价历史事件的准则与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准上均有自己的特点,这一点可以从该书的篇目上看出来。全书共分十一卷,分别为“从古代王权到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17-3世纪)、“中国集权制国家的发展、演变和衰落”(公元前2-公元2世纪)、“中世纪”(公元3-6世纪)、“从中世纪到近代”(7-10世纪)、“中国的文艺复兴”(11-13世纪)、“从各汉化帝国到蒙古人的入主中原”(11-14世纪)、“专制君主与宦官的统治”(14-17世纪)、“家长式独裁统治”(17-18世纪)、“从衰落到被奴役”(19世纪)、“灾难中的中国”(20世纪上半叶)、“历史的新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总之,该书是一部重要的中国通史著作,对于我们深入开展整个中国历史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二、清史研究专著--《18世纪的中国官僚体制与荒政》
该书是法国著名汉学家魏丕信所著的一部专门研究清代官僚制度与荒政的著作。对于作者魏丕信,国内史学界可能知道得较少。实际上魏丕信和谢和耐均属法兰西学院教授,同是法国当代最有影响的汉学家。魏丕信主要从事清代历史尤其官僚体制与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发表了许多极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如《近代以前中国的国家机器和经济基础》、《中国的饥荒》、《清代谷物之储存(1644-1911)》等等,其中《18世纪中国的官僚体制与荒政》一书影响较大,堪称代表作。
《官僚体制与荒政》一书主要围绕清政府在赈灾救荒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展开论述,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饥荒概述”,内容包括自然灾害及其直接影响、人口的迁徙、社会的不稳定等。第二部分为“官僚体制的干预”,内容包括清代官僚体制本身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如官僚机构内部的联系与人事问题等)、清代的荒政管理与赈灾救荒状况、生产潜力的保存和重建等。第三部分为“结论与展望”,内容主要为清政府经济措施的演变、赈灾区的划分以及18、19世纪中国荒政概述。由于作者对清代官僚体制和荒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多种专题史籍和大量的地方志),因而该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注意和参考。
三、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综合研究成果--《欧洲文化在中国:17、18世纪中西科学、宗教、文化的相互影响》
该书为1991年10月14日至17日法兰西学院雨果基金会所举办的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于1993年出版,作为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论文集第34集。论文集共汇集十二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对17、18世纪西方耶稣会士在中国的活动及其引发的中西文化大交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文主要围绕三个主题展开讨论。首先是“在华耶稣会士与中国的基督徒”。论文有苏彻尔的《从韩霖的<铎书>看明末的‘乡约’》、拉克勒的《形象派者马若瑟及其<遗迹>一书》、杜丁克《明代后期的基督教信徒张赓是否为景教基督徒后裔》及黄一农《耶稣会士对中国传统星占术数的态度》。这类文章对西方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中国信徒的皈依以及传教士对中国星占术数的态度进行了论述。第二个主题为“欧洲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介绍与演变”。这方面的文章有恩杰弗莱特的《欧几里得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其在欧洲的发展状况》、马辛尼《17世纪耶稣会士的著作和遗产与地理学、数学及科学术语在19世纪的中国》、詹嘉玲《17、18世纪中国文人眼中的传统科学(数学)与欧洲科技》。这类文章对传教士介绍的地理学、数学以及中国文人的态度进行了探讨。第三个主题为“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东西方时空观”,论文有穆盖特的《南怀仁与西方地理学》、迪伯的《南怀仁的地理著述、世界地图与世界面貌的改变》、马若安《17、18世纪中文天文、数学著作中的空间和时间》、谢和耐《中、欧文化交流中的时空观及科学与宗教》、德罗绘《西画在中国的微弱影响》。这些文章主要探讨了西方地理学、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及东西方文明相遇时双方的时空观及其在科技中的运用。除了这些论文外,谢和耐所写的前言对上述主要文章进行了介绍与评价。由于论文的作者大多在科技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如德罗绘在法兰西学院从事图像学和艺术史研究、马若安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从事中国天文与数学史研究、黄一龙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天文学专业并获博士学位),有的还是法国当代负有盛名的汉学家,因而该书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格外重视。
(文章来源:《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11,中华文史网整理编辑)
转自:http://www.historychina.net/cns/WSZL/XLXH/LSDL/05/08/2005/5744.html
上一篇:学术“三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