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著评介

追逐民间的精神线索

来源:中国文学网作者:王启元 2009/08/24

《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 [英]王斯福 著 赵旭东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民间的意识形态的状况,历来不是我国知识分子关注的重心,偶尔一点的纪录也是一班士大夫或体察下情或贬谪左迁的产物,所谓"以俟夫观人风者"的态度。所以下降至明清,我国也没有太多学者好好梳理我国纷繁芜杂的民俗民风,无论是民间宗教,抑或信仰形态,彼皆含混不清,较之我们系统而成熟的官方经史、典章的研究与保存,民俗领域实在不值得一书了。所以在正统经史不容的情况下,民间意识、信仰只能退守到文学领域,叙事文学、讲唱文学中往往保留了更多的民间元素。

    在近代学科体系建立后,陆续有学者关心到民间信仰宗教的领域中,他们多是从旧有典籍,包括正统经史部的记载,以及子部佛道、杂家的记录中,辑出种种民间信仰形态的原貌,其中颇有成就者就有新会陈援庵先生与他的诸篇外来宗教入华考。这些先贤们的考证,为我们提供了还原旧时民俗风貌的可能;他们的研究不仅是民俗领域研究的高峰,更是一个全新的开局,为后进们打开了一条通途。

    我们常把研究民间事务当作研究历代政治、文学、思想的侧枝;而美国民俗学者欧大年先生指出,要了解一种文明,必须首先懂得该文明中普遍民众的生活、活动和信仰--研究视角和重心完全异于我们本土的学人--当然也包括本书的作者,王斯福。

    英国人类学家王斯福的著作《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是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重要研究专著。他以1960年代在台北山街近三年的人类学田野研究为基础,着重研究民间宗教组织是如何将分散的个人组织在一起的。这个课题屡见诸研究著作中,而王斯福的见解可谓别具一格--他直接从民间宗教来理解中国社会的组织形式。研究通过讲述在民间社会的生活实践中,人们是如何通过隐喻这种修辞学途径来模仿帝国的行政、贸易和惩罚体系的,揭示了烧冥币、城隍崇拜等民间习俗背后隐含的帝国隐喻的逻辑--这也一直是中华帝国和民间社会之间沟通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指出,这种隐喻式的模仿并非对帝国科层结构的一模一样的模仿,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民间宗教正是通过象征性的隐喻方式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力量的。

    作者的观点为民间与官方意识形态关系的考察开辟了条新径。往日的研究很少注意到民间习俗传统所受官方制度影响的程度到底有多深。书中叙述地域性崇拜的节庆,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庙会,或者更全面地称作"迎神赛会",会吸纳到地域之内的所有住户前来参加。这种对所有住户的影响与吸收,在作者看来,就是一种带有国家意味的制度,或者,"至少也是一种帝国式的统治。"而作者也强调,地方崇拜的宗教,反映的也不是对"政府统治的强化",相反能够证明,即使是在帝国统治的时期,在"地域性崇拜"中所展示的宇宙观,也不尽是政府、中央集权式的行政,"而是一种对鬼的命令和控制的多元中心的组织。"

    作者最后谈到,中华帝国的时代"并非是一个完全自明的、以及不容置辩的实践世界",相反,存在着一种正统与异端之间的相互影响。官方与民间意识形态的双轨并行以至于相互交错、渗透,明清之代就是非常醒目的一道风景。明中后期东南的阳明心学与官方朱子理学的制衡,来到清末换有公羊今文学派与之较劲,最终几乎同时消失在思想史的舞台上。除却学术思想争夺的范畴,这两股思想也可以被看作"相互平行"的"正统与异端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局限在一定的范围"的应证了。

    本书作者的研究基于其人类学田野考察。作者仅对台湾一地的田野考察,却要对整个中华帝国的"隐喻"作分析,似乎稍嫌单薄。瑕不掩瑜,这部学术著作的闪光点是颇耀眼的。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8-08-22
转自:<http://www.literature.net.cn/Article.aspx?id=35523>

tags:英国|民间宗教|古代中国
编辑:lixi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