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外交流

发掘"汉籍之路"的深远意义

来源:中国文学网作者:黄书元2009/08/24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提出了"丝绸之路" (the Silk Road)这个概念。对它的研究,逐渐成为国际性的热门话题。一般认为,丝绸之路的历史肇始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距今2000多年。然而,也有学者考证,中外文明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比这还要早3000多年。通过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物质交流通道,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铁器等商品不断被输往异域,而其他文明则将香料、马匹、烟草等物品输入中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明之间的交流日趋紧密,范围逐渐扩大到各种技术、美术、音乐等精神文化层次领域,当然也包括文化的载体--文献的交流。

  文字与文献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改变了人类此前只能依靠口耳相传来总结人类社会经验的行为。有了文字,人类的思想交流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因而拓展了相互了解的广度和深度。甲骨文作为成熟的汉文系统,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因此,有史可考,有物可证的汉文文献的历史也可以从甲骨文算起。其后,记录汉字的载体经历了金石、简帛、纸等。当然,纸介文献携带方便,生产成本低廉,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最广泛的应用,一直延续至今。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以各种物质媒介为载体的汉文文献统称为汉籍,尤其指的中国现代以前的各类文言文献。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使得从古至今不断积累的汉籍数量不可胜数;华夏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使得汉籍的分布地域不断扩散,为其他民族所珍视,现已遍布五大洲,也就是说除了国内所藏或流通的汉籍之外,国外也存在着汉文文献,即域外汉籍。

  域外汉籍的内涵有三,第一,指我国历史上流散到海外的汉文著述;第二,指域外抄录、翻刻、整理、注释的汉文著作(如和刻本、高丽刻本、安南刻本等);第三,指原采用汉字的国家与地区学人用汉文撰写的、与汉文化有关的著述。此外,近数百年来欧美来华传教士用汉字或双语撰写的、与汉文化有关的一些重要著作,除了第一类汉籍之外,其他三类汉籍都是在吸收汉文化的基础上所衍生出来的,因而称其为"再生汉籍"。根据调查,域外汉籍(含"再生汉籍")的总量相当庞大。仅以韩国为例,韩国学者全寅初教授在《韩国所藏中国汉籍总目》中就著录了汉籍12500多种;北京大学严绍璗先生整理18000多种日本所藏汉文文献,著成《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当然,当地实际所藏数量还要远大于此。

  总体看来,域外汉籍在全球的分布大体集中两大地区,一是东亚汉文化圈内的韩国、日本、越南等国;二是英、法、德、俄、美、加等欧美国家。此外,就是少量分布的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等国家。

  汉籍进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的历史已十分悠久,且历经千年而未曾中断。武王灭商后,箕子避难朝鲜就曾携带文献入境。《旧唐书·高丽传》曰:"俗爱旧籍,至于衡门厮养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谓之扃堂,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水》、范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足见汉籍在朝鲜流布之广,影响之深。三世纪时,百济学者王仁携带汉籍进入日本。九世纪时,日本学者藤原佐世编纂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共收唐及唐以前古籍1568部,计17209卷,可见其时传入日本汉籍数目之大。《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载"锡光为交趾,任延为九真太守……建立学校,导之经义"。可见三国时已有儒家典籍在越南传播。而且这些国家或陆地相连,或隔海相望,汉籍的传播路线并不复杂。

  那么汉籍又是怎么流布到西方国家的呢?根据史料记载,中国的印刷术一是通过丝绸之路经中亚、中东传入欧洲,一是经过俄罗斯传入欧洲,在传入的过程中也带入了一些汉籍作为印刷蓝本。此外,元明清三代,西方传教士、商人不断通过陆路或海路来华,回去时也带去了一些汉籍,比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回国时,就为欧洲输入汉籍;西班牙人门多萨著述《大中华帝国史》时就利用了传教士拉达带回的中国书籍;法国传教士白晋在1694年回国时,将中国书籍300多卷赠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8世纪马诺瑟在华期间,广收中国文献,用书信寄往法国。这些汉籍的传入,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及其后的启蒙运动都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马克思说:"他们从最旧的东西中惊奇地发现了最新的东西。"这大大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对冲破中世纪神学的思想枷锁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相对明晰的汉籍输出之路,我们可以称之为"汉籍之路"(the Book Road)。它不同于作为物质文化交流通道存在的丝绸之路,而是一条实实在在的精神文化交流的通道,是中外文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同时,它证明了历史上中国作为世界强国而产生的文化辐射,深刻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历史文化,也影响了欧美国家历史发展的进程。目前,从域外汉籍中选取珍本、善本,编纂一套约800册、囊括2000余种珍贵汉籍的大型丛书--《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已经出版,它的编纂出版工作得到了新闻出版总署的高度重视,柳斌杰署长担任该书的编纂委员会主任并撰写了序。这部巨著将在思想和行动上重温 "汉籍之路",也为中华文明的再度复兴寻找民族自信心和精神源动力。

 


原载:《文艺报》2009-01-10
转自:<http://www.literature.net.cn/Article.aspx?id=40798>

tags:古代中国|文化交流|学术史|域外汉籍
编辑:lixi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