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在美国社会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该周刊2000年的35篇涉华报道,并与以往的涉华报道和该杂志对其他国家如日本和俄罗斯的报道进行比较,试图找到该杂志以及美国主流媒体在涉华报道上的议题设置、报道用词与技巧,及其最近的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美国媒体及其涉华报道的态度和方法。
US News &World Report中文名称《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前两大新闻周刊为《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1947年由《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合并而成,目前发行量每期180万份⑴,在发行数量上超过了美国的两大报纸《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前者每日发行量为119万份,后者每日发行量为85万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主要报道范围涉及美国国内与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是一份政治经济综合性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读者面比较广,这个杂志在美国社会高阶层尤其是从事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工作的知识层人士中有较大的影响,影响着美国国内一部分人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他国形象的看法和主张。从普及面和通俗程度上说,这个杂志的影响力不及《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但是从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影响的力度上来说,这个杂志在美国国内民众中的威望并不比《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差。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报道内容上注重对国际事务的分析评点,尤其是在与美国国家利益有关的事件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从不放过。在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的发展及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使得国际上对于中国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和定位,影响中美关系的几个焦点问题,如台湾海峡局势、中美贸易问题、西藏问题和“法轮功”问题等也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2000年岁末又适逢美国总统选举,两党历来都把对华政策作为竞争的一面旗帜和互相攻击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和媒介对中国的分析与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透过《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00年涉华报道,可以看出,这一年中国话题在美国媒介、政府和公众的三角关系中分量的变化。
涉华报道概况
2000年,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与中国相关的领域,甚至中美关系都发生了许多不同寻常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媒介上也有突出的体现。200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涉及中国主题的报道一共有35篇,基本上每期都有相关报道,由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与其他综合性刊物在严肃性和政治立场上的不同,使得这些报道充分表现了一些美国媒介的对华态度和媒介传播方式方法。通过对这些报道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美国媒介的新动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35篇报道分别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以及周边地区事务,还有与中国有关的一些其他内容。
涉华报道类型分析通读上述报道,并从报道主题和报道比例上来看,《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2000年对华报道数量较多,报道主题上政治报道比例相对缩小,经济报道以及科技文化社会报道数量增加,视野变宽。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特点:
1.对华报道数量较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美国记者和媒介研究人员的调查显示,美国人对国际事务的关心程度逐渐下降。从《时代》周刊、《新闻周刊》以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封面的变化中就可看出。1996年,《时代》周刊只刊登了9个以国际主题为背景的封面,而1995年刊登11个。
《新闻周刊》在1995年刊登了11个与国际事务有关的杂志封面,而在1996年全年只刊登了4个。同一时期,在1996年整年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都没有出现过任何以国际性主题为背景的封面,但是在1995年时却刊登过6个。这一情况也体现在90年代中期的杂志内容上。
整个1995年,《时代》周刊用于国际新闻报道的共有385页,占杂志总页数的14%,《新闻周刊》用了388页,占总页数的12%.《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1995年用了386页进行国际报道,占全年总页数的14%.这些数字和80年代中期相比都下降了很多。⑵2000年,这一数字有了明显的回升。2000年《时代》周刊在其49个封面中,有17个封面与国际问题有关,《新闻周刊》有15个,《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有10个。200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用了507页进行国际报道,占总页数的20.3%,《时代》21.5%,《新闻周刊》20.7%,都比90年代中期有所回升。这显示了美国受众对国际问题尤其是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国家地区和国际形势问题的关注正在逐步回升。
200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涉华报道共有35篇,涉日报道20篇,涉俄报道16篇,显示了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重视程度。这些报道大都意识到中美关系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而这实际上是美国政府态度的一种反应。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关系会继续成为媒介报道的重要方面。同时,这也说明美国公众更加需要了解中国。媒介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议题,但同时也受到来自公众议题的限制。一个更加迫切了解中国的美国社会,必然会促进媒介对中国的重点关注。
2.政治报道比例较小,涉及面窄,视野有限。
2000年涉华政治报道总共只有6篇,尽管在其他方面的报道中同样有大量的政治评论和与政治相联系的内容,但是就这6篇报道而言,其中有3篇是直接报道台湾问题的,占报道总量的50%,有1篇报道西藏问题,另两篇报道中国国内政治活动,主要是反腐败问题和人口普查工作。从内容上看,《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涉华政治报道的范围比较窄,集中在美国媒体关心的传统问题如台湾、西藏和人权问题上。比之该杂志对于日本和对俄罗斯的报道,涉华报道中的纯粹政治报道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比例上都是比较少的。200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关于日本的报道共有20篇,其中政治报道7篇;内容涉及日本国内政局变化、日本二战历史、劳工问题、日本的基督教传播和日本邪教组织问题,政治报道的面较广。而关于俄罗斯报道共有16篇,其中政治报道有8篇,涉及普京的领导政策、俄罗斯杜马选举、俄罗斯与欧洲关系、俄罗斯塞尔维亚人的出路、俄罗斯腐败问题等多方面。
对于政治报道数量减少的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美国媒体较关心反常事件和报道对美国有利的新闻,政治报道也不例外。2000年涉华政治报道数量的减少说明,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国家政治情况比较稳定,美国媒体可以拿来做文章的新闻比较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美国媒体报道技巧的变化,传统的简单议题设置被目前复杂议题设置所取代,其涉华报道更加注重技巧,方式方法上更为隐蔽。
3.经济报道的比例增加。
经济报道比重上升的原因在于,这一年因中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和中国加入WTO 等问题,使得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出现了新的热点。
这些经济报道一般只关心与美国国家利益相关的经济活动,多从美国国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报道方法是由内及外。从200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涉华的11篇报道来看,其比例在各类型报道中是最多的,其中有7篇是关于2000年美国给予中国永久性最惠国待遇的报道,尤其是在参众两院通过对华永久性最惠国待遇提案后,6月5日的杂志中,有3篇报道都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在一年的时间中如此大量地讨论同一个主题,足见《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中美经济贸易关系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当新闻内容涉及美国本土公众利益的时候,报道就受到了高度重视,也相对客观。
4.增加了对科技文化和社会的报道数量。
200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有意识地加强了涉华科技文化和社会新闻方面的报道。这些报道反映出美国媒介对中国国家与社会形象的基本看法。从中可见,美国媒体已经开始把注意力从单纯的政治问题转移到一些深入的社会问题上来。科技文化与社会报道的增加一方面有助于美国读者了解中国社会,同时也为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议题设置提供了新的领域。政治倾向和文化上的偏见在政治经济报道中容易被读出,而在科技文化和社会新闻中就不易看出。这就给美国媒体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他们可以通过对科技、文化和社会报道的议题设置来完成对华的意识形态构建,而这种构建会得到读者更好的认可和接受。
涉华报道内容分析国际传播主要从事的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民众,二是把有关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传达给国际社会。”⑶而这些重要事件和变化的选择权则归于媒介,这是长期以来传媒专业人士和研究人员的共识。从美国近期中国报道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美国媒体在中国报道尤其是政治报道的选择上基本上是从“人权”、“中国威胁论”等主题出发,对中美关系和对中国进行贬低性报道。在对中国国内事务进行报道时,除了对中国经济贸易等事件的报道基本公正平衡外,对于涉及“人权”、“法轮功”、宗教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事件,均采用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攻击性口吻来报道。
1.在200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对华报道中,媒介着力“塑造”一个复杂多变的中国形象,将许多简单、个别的现象同中国的政治情况挂起钩来,造成中国政治复杂化的印象。由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京驻有记者,对中国国内的情况也有相当了解,在对待中国的社会问题和政治事件报道时,一般记者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但是美国媒体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负面效应和反对势力的报道,夸大它们在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中国在过去的建设、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即使是对中国的正面事件和发展的报道,仍然采用对华不利的声音。在报道中国反腐败的斗争议题上,署名Kevin Whitelaw的记者在仅有的一篇题为《打击腐败——审讯和一次死刑》的文章中,先用一段报道了对成克杰案件的审理,而后的两段则开始报道远华案,记者援引一位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中国专家裴民兴(音译)的话说:“中国不得不对付那些威胁政权生存的腐败”,并在最后强调说:“这个案件之所以有爆炸性,是因为指控面太宽,从当地到国家的海关和公安部门都卷入这个案件。但是这一事件只能增加公众对于政权发现腐败能力的冷嘲热讽”⑷。报道试图把中国对腐败的正常处理引导到政治斗争的角度上,使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处置腐败的决心和中国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疑问。对客观事件则更是采取了意识形态感很强的攻击性词语来进行报道。在报道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这一事件时,《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一开始的导语中就写道:“于文龙(音译)不太了解中国的人口普查,但他知道他与此无关。这位戴着黄色硬帽子的外地工人在清理一座肮脏的建筑物时接受了采访,他说:”他们说人口普查的目的是搞清楚全国人数,但是我认为这是政府对我们工人加强控制的一种方法,我来北京只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不是来制造麻烦的,他们没有必要问我那么多问题。‘“⑸这一导语给整个文章定了调子,而且被采访人的叙述似乎比记者的评论更具”真实性“。而针对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这个事件,《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更是不遗余力地做文章,其全年6篇政治报道中有3篇是关于台湾问题的,这些报道的标题分别是《台湾选民告诉大陆什么是民主》、《台湾选民藐视大陆的威胁》、《吹嘘还是谈判——北京威胁动武如果台湾妨碍谈判》。在有关中美关系的5篇报道和评论中,有一篇是分析五角大楼的军费和台湾地区关系的——《待售的超级油轮》。这几篇报道篇幅比较大,主要观点和美国其他杂志基本一致,以”当成千上万的人向陈水扁致以彻底的胜利的敬礼的时候,号角回荡在3月18日的夜空“⑹来描写台湾的选举,认为中国大陆在以武力威胁台湾,并对陈水扁上台持赞赏和支持态度,鼓吹美国军方应当积极干预台湾局势。
2.在科技报道和社会报道方面,《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进行了一系列的议题设置,设置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对中国科技和社会的一些负面问题上,如在科技报道上选取的主题是:中国发现的鸟类化石被怀疑是合成的,中国考古中对世界上最早的盥洗室的发现是否真实,马可波罗到底是不是到过中国,中国制造的飞机部件被怀疑成空难的原因,新的科技精英移民美国人数增加等。在社会报道方面,《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设置的主要议题是:中国拐卖儿童案件增加、中国农民面对WTO 压力增大、中国伪造学历案例增加、中国电视娱乐化等。
比较典型的是,2000年7月24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就推出了一些西方学者关于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的说法,文章用了大约四分之三的篇幅来介绍西方学者对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置疑,在最后大约四分之一的篇幅回答这些置疑,并在最后定性为:“但是即使是最置疑马可波罗的人也承认马可波罗是一个有效的信息记录者,类似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描述了自己没有到过的地方并且把事实和奇怪的传说混合在一起。”⑺。而在另一篇关于中国考古发现的文章中,记者在开篇的导语中就提出,“中国考古学家弄错了吗?”
⑻在阐述了中国考古学家在中部地区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盥洗室遗迹之后说,记者又说:“中国人并不是关于盥洗室的第一个竞争者,地中海的克里特人曾经吹嘘他们发现了一个带水塔的石质盥洗室。”⑼而在社会报道的一篇典型文章中,记者Bay Yang用“动荡的”、“不安的”这些词语描述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并且在直接引语中引用被采访者的话说:“政府一直说减负是因为他们害怕农民暴动,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喂饱我们自己,我们会这样做的。”
⑽另一篇文章讲述中国的假学历问题,尤其是结合了近来大量的赴美留学的学历。文章说:“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寻求赴美深造,实际上这种帮助学生造假的服务(指制造假学历)已经在北京的高校地区成为一种家庭手工业。”⑾从科技报道和社会报道两方面,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和不安因素的国家,这符合美国媒介对中国形象塑造的需要。
3.《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和许多美国媒体一样,有针对性地贬低和攻击中国的媒体,并将其作为报道对象和反面典型进行处理。在不同的报道中,《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这样形容中国媒体的:“但是当共产党政权上周开始50年统治以来最大的腐败案件(远华案件)
审理时,国家媒体明显的沉默了。“⑿在另一篇对中国整体政治经济政策分析的文章中,记者形容”当两名持不同政见者和一名法轮功领袖被宣判的时候,中国的官方媒体炮制了一篇文章来表扬中国犯人的人权。“⒀在2000年中美经贸问题上,在是否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的制定阶段,《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使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报道,意图形成影响,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一封公开信。以公开信的形式在杂志上向政府进言在美国的杂志上比较少见,尤其是在针对美国的国际问题上更少见。2000年5月15日发表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题为《一个真实洪亮的建议:致Dick Gephardt 参议员》的公开信由莫蒂默主编公开署名,把媒介的力量从设置主题向影响进程又引深了一步。文章要求参议员在最惠国待遇上投中国的赞成票,原因是如果反对,”美国的桔子、苹果、柚子、短裤和果冻会被无情地挤出中国市场“,”会给中国一个机会反悔他们在过去的13年中通过艰难的谈判作出的让步“⒁。
从美国商业利益出发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的文章较为理性,在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基本上站在支持中国一方,这也是美国政府的需要。而当问题与他们的利益关系不大或者出于美国政策需要的时候,意识形态的偏见和诋毁就重新抬头。美国政府通过公共关系部门透露出来的声音往往在媒介得到充分体现。
此外,有3篇正面报道也不应当被忽视,其中一篇是《带着爱从中国来——大熊猫回到华盛顿》⒂,一篇是《美军失踪人员家属的新希望》⒃,还有一篇是《老人陪伴俱乐部》⒄。
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媒体在正面报道中对主题的选择主要是和美国利益和美国读者兴趣相关的内容。
美国其他媒体在报道中国国内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方面动向上,基本采用媒介需要的反华框架,以反华报道为主。这主要是和美国反华势力视中国为他们的竞争敌手的态度分不开的。他们对中美关系中的新闻选择,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角度出发,报道对美国读者有切实影响的内容,而往往忽视中美之间为推动两国友好关系和缓解冲突与敌视所做的努力,同时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往往也受到忽视或者被歪曲。一位西方记者是这样描绘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演变过程:在70年代,当美国记者在北京一下飞机,他对接他的翻译说:“带我去采访动物园,看大熊猫”;在80年代,当美国记者在北京一下飞机,他对接他的翻译说:“带我去迪斯科舞厅”;在90年代,他一下飞机,对翻译说:“带我去见不同政见者。”
美国杂志的总编们常常问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谁需要一个进步的中国?这固然和美国政府对华的基本立场有关,它一方面反映了美国媒体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敌意,另一方面也提醒中国,不能不理睬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舆论对发展中的中国的指指点点,在全球化信息充分开放和多元时代,中国应当及时调整意识形态工作的策略与方式。
注释:⑴根据道琼斯公司1997年数据。
⑵[美]威廉?哈森《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P.77,新华出版社2000年。
⑶程曼丽《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四期。
⑷Kevin Whitelaw《Corruption crackdown:Trials and an execution 》,《US newsand world report》2000年9月25日。
⑸Bay Fang《China by the numbers:Why some Chinese now fear the census takers》,《US news and world report》2000年11月13日。
⑹Bay Fang《Taiwan shows what democracy can do:President-elect soft-pedalsin dependence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2000年4月3日。
⑺LEWIS LORD《The fabulous fabulist :Did Marco Polo really make it to China?》,《US news and world report》2000年7月24日。
⑻Andrew Curry《The war of the toilets:Ancient plunger ,too ?》,《US newsand world report》2000年9月25日。
⑼Andrew Curry《The war of the toilets:Ancient plunger ,too ?》,《US newsand world report》2000年9月25日。
⑽Bay Fang《Growing troubles down on the farm :Chinese farmers fear impactof grain imports》,《US news and world report》2000年5月29日。
⑾Bay Fang《In China,making(up)the grade ——U.S.universities see a risein fake applications》,《US news and world report》2000年11月6日。
⑿Kevin Whitelaw《Corruption crackdown:Trials and an execution 》,《US newsand world report》2000年9月25日。
⒀Bay Fang《China draws a hard line :Will Beijing's behavior jeopardize itstrade deal?》,《US news and world report》2000年1月24日。
⒁Mortimer B.Zuckerman editor-in-chief《A truly fruity idea 》,《US news andworld report》2000年5月15日。
⒂Josh Fischman 《From China with love》,《US news and world report》2000年12月18日。
⒃Kevin Whitelaw《New hope for MIA families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2000年6月12日。
⒄Bay Fang《The parent sitters club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2000年1月31日。
——摘自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网站
上一篇:从夏志清到李欧梵和王德威
下一篇:美国的中国妇女史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