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形象

试析当今西方的“大话中国书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刘杉2010/10/21

近十年来,西方有一股出版有关中国题材书籍的热潮。很多是从宏观和整体分析的角度入手,内容涵盖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类书的研究质量参差不齐,对于中国发展的看法也莫衷一是,但是对西方乃至对中国本身,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当前西方出现出版中国题材书籍的热潮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发展成为一个世界主要的经济力量的势头越来越明显,在国际舞台开始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西方民众对中国各方面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中国题材书籍的出版热潮也应运而生。其中,很多书是从总体和宏观的角度描绘中国,阐述中国发展前景的。由于这类书籍并非都具有学术研究所推崇的系统、严谨和客观的特性,有西方学者把这类书称为"Big China Books "。 "大话中国书籍" 是对这一词传神的中文翻译,使其中那丝揶揄的意蕴也跃然纸上了。近来出版的大话中国书籍包括《当中国统治世界》(2009年)、《北京共识:中国的威权模式将引导21世纪》(2010年)、《中国的领导人是如何思考的》(2009年)、《党:中国共产党统治者的秘密世界》(2010年)、《中国怎么想》(2008年)、《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2008年)、《魅力攻势:中国软实力如何在改变世界》(2007年)、《中国迷幻》(2006年)、《中国震撼世界》(2006年) 和《中国公司:下一个强权的崛起是如何对美国与世界构成挑战的》(2006年)等。除了英文以外,还有一些用其他主要欧洲语言出版的书籍。如《强大的魅力:试析中国软实力》(Chine, la grande séduction: Essai sur le soft power chinois, 2009年)和《今日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改革党》(Die Kommunistische Partei Chinas heute: Von der Revolutions- zur Reformpartei,2008年)等。当然,非英文书籍在影响力和对中国发展现状的敏感程度等方面要逊色一些,无法与英文书籍相抗衡。

这股中国题材的出版热不仅仅限于对中国进行宏观考察,也有很多是对中国政治发展、经济改革、社会变化、以及人文历史的某一方面的研究。热点问题包括中美关系、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环境污染、知识产权、民主化进程、公民社会、人权问题和维权活动等等。有些书籍所聚焦的是中国的文化,从文学、哲学和宗教,直至气功和功夫电影。还有一些书籍则是在深入考察和体验中国社会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如何伟的《消失中的江城:一位西方作家在長江古城探索中国》(River Town: Two Years on the Yangtze)和《行过城乡》(Country Driving),齐福德(Robert Gifford) 的《中国道路》(China Road: A Journey into the Future of a Rising Power ),張彤禾的《工厂女工》(Factory Girls: From Village to City in a Changing China),迈耶(Mike Meyer) 的《老北京最后的日子》(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Life in the Vanishing Backstreets of a City Transformed)等。

中国题材出版热潮的一个大背景是美国的衰退,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的发展。现代西方民众的工作和生活处处都难以离开中国的产品。西方政府和经济界有什么问题也往往习惯性地把责任推给中国。在陷入金融危机,或遇到经济成长和国际关系难题的时候,中国又常常成为西方指望的救星。因此,现在的中国已经不仅仅是政客、经济学家和投资者想了解的对象,很多西方民众也产生了认识中国的浓厚兴趣。一些人想知道他们几十年来在媒体中听到和看到的中国,那个贫穷、落后、愚昧、政治制度专制,经济制度缺乏西方式的自由,政治文化也不昌明的中国怎么会有今天的发展?而且,根据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的断言,这种发展不仅对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形成了挑战,也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构成了现实的威胁,甚至还对诸如大气和环境等地球资源造成了破坏。

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也是大话中国书籍热潮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说,中国还是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谜团。在整个20世纪里,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喜好来自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发展的求知欲,另一些人的兴趣则出于对"黄祸论"杜撰出来的傅满州博士 (Dr. Fu Manchu) 之类邪恶故事的恐惧,或源自对传统女人小脚的好奇。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西方人来中国从事商务和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中国落后愚昧的刻板印象已经不再。西方大众对中国的兴趣很多已经不是一种异域探奇的需要,而被转移到了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深层次了解方面。

大话中国书籍的商业特性较强,学术气息偏弱

大话中国书籍迎合了西方民众想了解中国和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需求。这类书籍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作者眼中或观念中的中国,重点是分析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所针对的是社会公众,而不仅仅是学术象牙塔里的中国问题学究们。行文中较少涉及学术圈外的读者难以理解的、深奥的理论问题,也很少一般人不了解的学术专有名词。很多作者不是大学的学者,而是新闻记者、商业从业人员或其他涉华西方人士。大多数的书也不是由大学出版社,或是专门的学术出版社出版,而是由商业出版社推出的。审稿过程不一定经过学术性的同行评议,因此这些书籍的学术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甚至带有很多出版商的策划和商业谋略的元素。

从书的体例来看,虽然很多大话中国书籍的格式与严肃的学术著作区别不大,也有很翔实的参考文献。但有的作者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得不全面,对一些既有的相关学术观点和理论分析做得不够,也往往缺乏系统的研究综述。列出的参考文献有时并没有反映到 书的正文里面。

从写作风格来看,有的书提出的问题有欠严谨,甚至在论述中回避自己提出的问题。内容与标题不完全符合的情况时有所见。一些书的题目常常具有哗众取宠,甚至是煽情的嫌疑,如《在龙的利齿中:美国面临中国强权时代的命运》(In the Jaws of the Dragon: America's Fate in the Coming Era of Chinese Hegemony) 和《中国令我担忧》(La Chine m'inquiète)之类。而书中的具体阐述过程却常常没能令人信服的论证所提出的问题,甚至在叙述与结论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

从对观点的论证过程来看,某些作者用一种黑白分明的简单两分法观点看待与中国有关的问题,包括很多十分微妙的问题,一些畅销的书籍常常是针对读者和主流社会想要知道确定结论的心理,把复杂的议题简单化,微妙的问题绝对化,用非黑即白的笔法描绘灰色或色彩缤纷的现实,以迎合普通读者的阅读趣味。

从书的结论来看,一些大话中国书籍的作者往往比睿智的中国问题学者更清楚中国会向什么地方发展,对困惑学界和社会的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有明晰的答案。甚至以一种毋庸置疑的语气断言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然而,这些断言或判断往

tags:美国|欧洲|其他|中国形象
编辑:tanglei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