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世界社会科学》主编张冠梓研究员发言
中国社科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唐磊研究员主持座谈会
张冠梓介绍了《国外社会科学》更名为《世界社会科学》的背景。他谈到,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国外社会科学》是乘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刊物。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国外社会科学的关注点,也从开始的学习借鉴为主,更加注重同与世界各国社会科学界的平等对话、交流互鉴。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外社会科学》更名为《世界社会科学》,是多年办刊成果的提升,也是学术定位、办刊视野更好适应新时代学术研究的必然举措。张冠梓强调,海外中国学研究是《国外社会科学》长期坚持的品牌栏目,是促进中外学术对话的重要学术平台。《世界社会科学》将一如既往地将海外中国学研究作为特色栏目重点扶持。
海外中国学研究的传承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海外汉学(Sinology)和中国学(Chinese studies)的反向研究、再研究始终没有中断,已经形成一个具有鲜明跨学科、跨文化特色的知识领域,为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作出了独特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中心特约研究员侯且岸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中心特约研究员侯且岸梳理了海外中国学研究的主要历程。他谈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迫切需要了解国外的基本情况,国外中国学研究逐渐步入我们的研究视野,从开始的提供国外的基本情况资料起步,后逐渐扩大到对于国外中国学的研究,对于海外的研究内容和范畴不断扩大、深入。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发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谈到,对于中国学者而言,研究国际汉学或海外中国学,从中可以获取三个方面的资源或益处:一是文献材料的拓展,西方学者研究历史时,他们比较重视使用民俗、歌谣、考古、实物或外文等材料;二是题材的开拓,研究这些学问需要掌握特定的语言,如蒙文、满文、突厥文等,西方汉学家在这方面往往有其特长;三是汉学研究的社会科学化,社会科学在西方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学术传统,西方汉学与社会科学紧密结合,这方面亦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研究员管永前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研究员管永前在回顾梳理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近年来,随着中国和平崛起,海外中国学快速发展。其主要特点为,一是研究主体日益多元化,政界、学术界、企业界、智库等都越来越注重对中国的研究。二是研究内容日益丰富化,既涉及传统的历史、哲学、诗歌、语言和艺术,更包括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国际关系等诸多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三是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四是交流合作日益常态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张金岭研究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张金岭研究员认为,从范式转型、经验研究与理论建构等层面来看,国外汉学和中国学研究都有很多值得关注的议题。同时,他还建议关注在国外从事中国研究和汉学研究的华人学者对中国学和汉学学科发展的影响。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梁怡发言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梁怡分析了海外中国学关于中国共产党研究中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和新命题。她谈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外中国学研究明显偏重于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改革开放实践及其效果的研究和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的研究。研究领域也不再局限于政治、历史等方面,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研究近年在逐渐升温,法律、军事、环保等也逐渐被列入其研究范围,其中包含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的内容。
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国强发言
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国强提出,随着数字化进程的积累和快速发展,学术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它的影响。对于中国学研究来说,数字资源在破除资料获取障碍方面已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作用。当然,从学术研究的环节来看,数字化的影响遍及资料获取、研究、写作、发表和传播等各个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讨论。
在学术对话与批评中构建自主的中国学的知识体系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敬鑫研究员发言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敬鑫研究员提出,《国外社会科学》更名为《世界社会科学》体现了我们学术研究视野的拓展,体现了中国社科科学界走出国门,与世界展开积极对话的态势。全球文明倡议是对西方中心论价值体系的有力回应,是对于文明冲突论话语体系的有力回应,也是对“中国威胁论”趋势体系的有力回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王爱云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王爱云分析了当前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态势。她谈到,当前我国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正在发生研究重心的转移,由原来的“引入”变为“输出”,由介绍国外学者的理论观点转换为向国外宣传,尤其是为海外中国研究者提供资料。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原元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原元提出,今日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处于前所未有的机遇期。新时代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应以学术史为进路统摄海外中国学研究,辅之以多元路径窥探海外中国学的整全图景,并突出强化本土论述。如此,我们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方有可能不负时代之使命,推动我们自身学术文化的变革发展,服务于全球化表达的推进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副研究馆员李东屹发言
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副研究馆员李东屹对国家图书馆在海外中国学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他建议《世界社会科学》海外中国学栏目体现海外中国学的发展倾向,对海外中国学加强更多深层次的、交叉性的分析,关注对海外中国学(及学者)进行客观评价的问题。(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