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返回站点首页|国外中国学数据库
会员登录|用户中心

中心动态

“中韩人文科学振兴:现状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社科院召开

发布日期:2009/09/22

    2005年6月12日,“中韩人文科学振兴:现状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会 议 议 程

    开幕式

    主持人: 何培忠(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09: 30—9:40 开幕词:黄浩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兼科研局局长)

    09:40—09:50 欢迎词:陈奎元(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09:50—10:00 贺 词:崔松和(韩国人文社会研究会理事长)

    10:00—10:10 贺 词:金夏中(韩国驻华大使)

    基调演说和主题发言

    主持人: 朴京夏(韩国中央大学教授)

    10:10—10:25 基调演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汝信理事长)

    10:25—10:40 为了东北亚的和平与繁荣:韩中文化交流(韩国人文社会研究会崔松和理事长)

    10:40—11:00 中国人文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黄长著教授)

    11:00--11:20 韩国人文科学振兴政策:现状与展望(韩国人文政策研究委员会委员长金丽寿教授)

    11:20--11:55 休息(照集体相)

    12:00--13:30 午餐

    论文发表与讨论

    主持人: 文熙卿(韩国高丽大学教授)

    13:30-13:45 韩国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韩国国文学会会长、梨花女子大学李慧淳教授)

    13:45-14:00 中国文学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教授)

    14:00-14:15 韩国哲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韩国梨花女子大学金惠淑教授)

    14:15-14:30 中国哲学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李景源教授)

    14:30-14:45 韩国历史学研究现状与展望(韩国梨花女子大学金惠淑教授)

    14:45-15:00 中国历史学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陈祖武教授)

    15:00-15:15 韩国的中国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韩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央大学权重达教授)

    15:15-15:45 中国的韩国学研究现状与展望(北京大学韩国研究中心沈定昌教授)

    休会15分钟

    评论与讨论

    主持人: 黄育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15:45 —17:45(评论10分钟,回答5分钟)

    1、对中韩文学研究现状与展望的评论

    中方评论 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

    韩方评论 安三焕(韩国比较文学会会长、汉城大学教授)

    中方回答 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韩方回答 李慧淳(韩国国文学会会长、梨花女子大学教授)

    2、对中韩哲学研究现状与展望的评论

    中方评论 谢地坤(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

    韩方评论 李镇雨(韩国启明大学校长、教授)

    中方回答 李景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韩方回答 金惠淑(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

    3、对中韩历史学研究现状与展望的评论

    中方评论 王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

    韩方评论 姜声湖(韩国顺天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方回答 陈祖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韩方回答 权重达(韩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央大学教授)

    4、对中国的韩国学和韩国的中国学研究现状与展望的评论

    中方评论 韩振乾(北京大学韩国研究中心教授)

    韩方评论 朴京夏(韩国中央大学教授)

    中方回答 沈定昌(北京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学教授)

    韩方回答 权重达(韩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央大学教授)

    综合讨论与闭幕

    主持人: 李镇雨(韩国启明大学教授)

    15:45 —17:45

    1、自由发言:

    2、会议小结及闭幕辞:黄长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

 [FS:PAGE=与会中方学者$]

    与 会 中 方 学 者

    汝   信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院韩国研究中心理事长、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理事长。

    黄浩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兼科研局局长。

    黄  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

    黄长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院图书馆馆长、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

    杨  义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杂志和《文学年鉴》主编。

    李景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研究》杂志主编,《中国哲学年鉴》主编。

    陈祖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沈定昌 北京大学韩国研究中心教授。

    高建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

    谢地坤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所长助理,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王震中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

    韩振乾 北京大学韩国研究中心教授。

    金  香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亚非处副处长。

    杨沛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副主任。

    黄育馥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教授,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外社会科学》杂志主编。

    常绍民 商务印书馆著作室主任、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理事

    何培忠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教授,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FS:PAGE=汝信理事长基调演说$]

    基 调 演 说

    汝信(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理事长)

    尊敬的崔理事长、大使先生,尊敬的各位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能有机会参加中韩学者共同参与的关于人文学科发展的学术研讨会感到十分高兴,我想非常简要地谈一下当前我国人文学科研究和发展的一般状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成长,科学教育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但是,在一个时期内科教的发展有不平衡的现象,就自然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两大门类来说,比较重视科技;就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来说,比较着重发展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分科,人文学科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遇到不少困难。几年前,这种不平衡状态开始纠正,国家明确地提出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同样重视、同等对待的政策,采取措施加强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和投入。特别是提出“以人为本”作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后,人文学科的重要作用尤其受到重视。近几年来人文学科发展迅速,不少大学成立了人文学院,增加了人文学科的课程,建立了人文学科的研究基地。许多人文学科研究课题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资助得以顺利进行,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出版了大量研究著作。攻读人文学科学位的研究生数量也有明显增加,人文学科领域内的对外学术交流正在稳步发展。以上这些情况说明,我国人文学科的发展在克服眼前一阶段的困难后,正面临新的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中国,人文学科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无论是文学、史学或哲学都有非常丰富的优秀成果和积累。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不少东西具有永恒的价值,至今仍富有生命力。这些人文学科的成就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或精髓。我以为,今天我们要继续推进我国人文学科的发展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化相适应的问题,二是本土文化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问题。

    中国传统的人文学科的成就博大精深,举世公认,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些学科千百年来受长期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小农经济、宗法制度和封建专制政治的思想影响,其中也有一些与现代化社会不相适应的东西,如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三纲伦理、特权观念、轻视物质利益等等,这和当代中国所需要的科学、民主、市场经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必须对传统人文学科的成果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进行创新,使我们的人文学科研究更适合与现代社会的需要。

    其次是中国人文学科研究如何对待外来文化问题。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维护和发展中国文化的特性,这是今天我们的人文学科应该承担的责任。如何回应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中国人过去有不少经验教训,鸦片战争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文化上闭关自守是没有出路的,只能落后于世界的发展,但照抄西方、盲目模仿外国也决不会成功。只有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根据中国人民的需要,对外来文化决定取舍,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来丰富和发展本国的文化。当前中国实行向全世界开放的政策是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开放的中国将通过文化交流学习和吸收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但决不实行“全盘西化”或西方化,而是走自己的路。中国的人文学科将致力于建设植根于本国土壤的中国现代新文化。

    中韩两国都有古老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历史上长期进行频繁的文化交流,在人文学科领域内卓有成效。今天我们双方人文学科学者欢聚一堂进行学术交流,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这对双方都是很有益的。我衷心祝愿这次研讨会取得成功。

[FS:PAGE=中心主任黄长著主题发言:中国人文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人文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黄长著

    人文科学(the humanities)是研究与人类和人类文化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的科学。这一宽泛的定义,既表明了它的研究领域始终不会脱离人类文明、文化传统和文化建设,同时也说明了它的涵盖面极广,凡与人类文明和文化建设有关的问题,可能都是它关注的领域。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比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恐怖主义与反恐问题、地区冲突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全球化问题等,虽然本身并不完全属于人文学科范围的问题,但是他们的确包含了人文科学所关注的某些方面。

    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人文科学家的参与。比如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却模糊了文化多样性,甚至模糊了语言多样性,以致引起了许多人的忧虑,如果我们能够以人文科学家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认识这些问题,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趋利避害,也许比单靠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来解决这些问题更为有利、更加全面和更加科学。在文明对话的过程中,难道能够把人文科学家排斥在外吗?

    在一个迅速变化和日益错综复杂的世界上,人文科学家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诠释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时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经济、社会及文化环境中的许多重大问题,都相互交织在一起,需要社会科学家和人文科学家,甚至自然科学家共同努力去解决。人文科学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地凸现在我们面前。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相对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受重视的程度显然总是差一些,宽泛意义上的社会科学中的人文类学科,其境遇往往更不令人乐观。而恰好是人文科学,对于一个民族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对于文明与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经济发展较快的现代化国家的人文建设更是具有独特的作用。文化底蕴的厚重与否,是我们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不应该是只看经济指标。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是人类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国家和民族形象的影响是潜在的、久远的。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值得我们谨记不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国家领导到全社会,都越来越认识到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并为之做了许多努力。仅以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的最高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对课题的立项为例,即可验证这一趋势。据不完全统计,1999-2004年,国家共立项人文社科类课题5249项,其中人文学科类1579项(尚不含宗教学、考古学以及一批交叉类课题),人文类课题约占全部课题的30.08%,考虑到社会科学学科领域比人文类学科多等因素,这个比例大体是合理的。又如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2003年期间共立项各类院级课题623项,其中人文类占218项,约占全部课题的35%,这个比例甚至大于国家社科基金的比例。当然,与自然科学相比,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投入仍嫌不足,还须继续加大力度。

     另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30多个专业研究所和实体研究中心中,与人文科学直接有关的研究所和中心就占了三分之一,尚不包括像"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那样的所。这些研究所中,有一部分研究领域也是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的,如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等。

     像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最高研究机构或名牌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有深厚的基础,涌现过一批学贯中西的世界知名的大师级学者和以及他们的传世之作,而在他们相继谢世或淡出研究岗位之后,有些学科领域的研究有青黄不接和后继乏人的现象。学术界的许多领导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正在采取从研究生培养、学术梯队的建设、加大对某些重点学科的扶持和投入等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引起的"震荡",应该说是有积极作用和效果的。

     人文科学家肩负着提高人类文明素养、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传统、推进文化建设的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中韩两国的学者也不例外。愿中韩两国的人文科学家和全世界学者一道,用人文精神研究人文科学,为人类进步和世界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FS:PAGE=中国文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文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文学研究自20世纪 70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的国策施行以来,经历了长久的活跃、创新、骚动和繁荣,显示了中华民族全面振兴中的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以及开阔、开放、与世界进行平等的文化对话的时代风度。一个民族因哲学而深刻,因史学而坚实,因文学而亮丽。这四分之一世纪中,中国文学研究培养了大批的博士、硕士,形成了诸多非常专门化、又与世界现代思潮气息相通的研究中心。1980—2004年,全国文学研究著作达1万种以上。考其基本特征,可从三个方面予以认识:

    一、积极地吸收和消化世界文学理论批评的前沿成果,在与现代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中建立文学理论和方法论的现代形态。一批学者以创造性的思维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人学理论和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理论,尤其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中,推进主流文学思想的现代进程。整个文学理论界采取了前所罕见的开放姿态,先是饥不择食,后来逐渐能够辨析菁芜地借鉴了西方结构主义、存在主义、解构主义、新批评、原型批评、女性批评、现代及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等丰富复杂的理论思潮中的知识。文学批评者的哲学兴趣和形式批评的兴趣都相当浓郁,尼采、萨特、韦伯、海德格尔、雅克·德里达的名字,耳熟能详,成为新潮批评家经常援引的对象。在思潮涌动、热点迭变中,中国知识界对文学的认识拓展了愈来愈开阔的世界视野。比较文学一时间成为显学,人类文化学的视野得到广泛的运用,全球化环境中的文学与人成了经常谈论的话题,“现代性”几乎成了一些批评家无施不可的口头禅。学术空间毕竟大幅度地敞开了,若能去其浮躁而归于坚实,是可以取得丰硕的成果的。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所50周年,要求学者选择自己最好的论文,汇集出版《文学研究所学术文选》五卷,结果前25年汇为第1卷,后25年汇为第2—5卷,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好文章出现的频率是以前的4倍。

    二、深刻地解读中国文学与整个文明的本质特征、总体精神和生命过程,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认识。通过对三千年来、尤其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智慧形态的考察,包括对它的诗学、叙事学的文化特质的考察,更加充分和深入地理解了中华文明卓越的文化创造力、兼融力和久传不衰的生命力。中国文学通史、断代史、文体史、思潮史、美学思想史的著作大量出现,许多由于思想封闭而被忽视了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受到了实事求是的重新发现。文学的地域性得到高度的关注,比如现代文学领域,解放区文学、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文学、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台湾文学、香港文学,都出现了一批非常充实或详尽的研究著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55个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这项工作被列入国家规划,使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壮族、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内容丰富、脉络清晰的文学史。综合性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和《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的研究,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在外国文学研究方面,对东方文学史、印度文学史、朝鲜文学史、日本文学史,以及俄国文学史、法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英国20世纪文学史,都有集体撰写的专门著作。通过中外文学的比较,通过中国文学的各时段、各区域、各民族的深入探讨,从完整的、系统的、深入的学理层面提出“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历史时机已经成熟。

    三、广泛地拓展多学科相互交叉和融会贯通的研究,开发丰富深厚的文学文化资源,使文学研究的思想维度更加丰富多彩,知识含量更加博大精深。文学文献学的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全宋诗》27万首,《全元诗》12万首的编纂工作已经或即将完成,《全宋文》、《全金元词》、《全明词》、《全清词》的编纂,取得丰盛成果。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已出版200余种。民间文学的歌谣、传说、故事三大集成,已编成2000余种。这都为文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打破学科的时间分割古今贯通的思维,打破学科的空间分割的“大文学观”,愈来愈成为文学研究的追求方向。在文学研究中引入民族学、地理学、考古学、文化学的知识和视角,研究文学与党争、与宗教、与民俗、与美术、与音乐、与科举制度、与书院教育、与士人风习之关系,都出现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论著。对于中国三大史诗,包括藏族的60万行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为《格斯尔可汗传》)、蒙古族的十几万行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十几万行的《玛纳斯》的研究,以及口传诗学的研究,都出现了一些有份量的著作。中国文学研究以其丰富多彩的创新思维和坚实的建树,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共同体的人文根据。

[FS:PAGE=中国研究韩国学的现状及其展望$]

    中国研究韩国学的现状及其展望

    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 沈定昌

    中韩两国是近邻,具有数千年的交流历史。自古以来,两国经济关系密切,传统文化交流频繁。中国的《诗经》、《春秋》、《论语》、《孟子》等古典作品,很久以前就传到了朝鲜半岛。后来,佛教、道教的书籍和程朱理学等经典学说也在朝鲜半岛广为传播。隋唐时期,新罗、百济的音乐舞蹈传入中国。其后,退溪学和道山学将程朱理学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东北亚形成了发展儒学的新局面。两国的交流根深蒂固,具有悠久的传统。

    20世纪中期,中韩两国的这种交流曾因历史原因而一度中断。当时,尽管两国间没有往来,但两国的学者都关注着对方国家的文化、经济等领域。1981年,中国新华出版社出版了研究韩国的书《南朝鲜经济高速增长要素》。1985年,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介绍韩国的书《南朝鲜》。从此,中国读者能阅读到许多有关韩国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书籍。其中包括:《朝鲜研究论文集》、《朝鲜历史研究论文集》、《南朝鲜的外贸政策与工业化过程》、《南朝鲜的十大产业》、《南朝鲜经济》、《南朝鲜40年》等。

    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研究韩国学的研究机构和学习韩国语的大学寥寥无几。当时,研究韩国学的研究机构只有中国吉林社会科学院朝鲜研究所,而学习韩国语的大学也只有北京大学、中国外经贸大学、洛阳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和延边大学。两国建交以来,成立了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韩国研究中心、辽宁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研究中心等数十个研究韩国学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

    各大学的韩国学研究机构,将加强中韩两国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拓宽各领域的合作、发扬光大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等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至今,这些研究机构已出版或翻译出版了大量有关韩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哲学、社会、语言等韩国学书籍。其中,专著有:《汉文化论纲》(杨通方著)、《中韩关系史 古代卷》(蒋菲菲等著)、《中韩关系史 近代卷》(徐万民等著)、《中韩关系史 现代卷》(宋成有等著)、《朝鲜近代史》(曹中屏著)、《当代中韩关系》(刘金质著)、《中国对朝鲜韩国政策文件集 1949—1994》(刘金质等编)、《中国对朝鲜韩国政策文件集 1894—1949》(刘金质等编)、《韩国反日独立运动史论》(石源华著)、《崔溥漂海录》(葛振家著)、《李退溪思想研究》(张立文著)、《朝鲜语基础语法》(宣德五著)、《韩国对外关系》(沈定昌著)、《朝鲜韩国当代文学》(金柄珉著)、《上海韩人社会史》(孙科志著)等;译著有:《韩国哲学史》(尹丝淳著,白锐译)、《韩国现代史》(姜万吉著,陈文寿译)、《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李成茂著,张琏瑰译)、《我的长征之五》(金俊烨著,沈定昌译)、《韩国企业的国际化与经营战略》(沈丙求等著,沈仪琳译)、《韩国民族的文化及其起源》(金贞培著,高岱译)等。另外,还出版了《韩国学论文集》、《当代韩国》等定期刊物。

    各研究机构还经常单独或联合举办有关韩国学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辽宁大学等大学韩国学研究机构轮流举办的“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会议”已经举行了五届(每两年一届)。今年,在北京召开或即将召开的有关韩国学学术会议就有:“第二届世界韩国学学术大会”(韩国学中央研究院与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东北亚论坛”(北京城市学院、韩国庆熙大学、日本久留米大学共同举办)、“近现代东北亚国家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举办)、“中韩国际学术会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韩国庆熙大学共同举办)、“东北亚和平发展与朝鲜半岛”(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与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2005年中韩经济合作论坛”(中国人民日报社举办)等。

    在中国,以大学研究中心为主的许多研究机构正在研究和介绍韩国。中韩建交尽管才10多年,但在研究韩国学方面已经取得了无数优秀成果,这实在是令人惊喜。今后,中国的韩国学研究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其理由如下:

    1)进入21世纪,中韩两国在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将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两国的经济合作具有互补性,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两国的经济合作关系将更加密切。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加强,韩国学的研究也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2)中韩两国具有悠久的交流历史,两国的古籍、古文书等文献中都有许多对方国家的有关资料。如果发掘这些资料,就能提出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

    3)中国于90年代后期出台了大力开发西部地区的政策,并于2001年加入了WTO。进入21世纪,中国仍将以经济建设为主,更富有实效地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走发展之路。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学习其它国家的先进经验。韩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创造了汉江奇迹,取得了大踏步的发展。要借鉴韩国的经验,就有必要更好地研究韩国的经济。

    4)在中国,学习韩语的学生日益增多,将来研究韩国学的人才也将会逐年增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