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研究检索
近代中国研究 为您搜到的结果 约有3113项符合 欧洲 的查询结果, 如下是第 1-10 项(搜索用时0.066秒)
核心提示:对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尤其是20世纪末以后,对传统西方中心主义研究范式的反思、从世界历史范围和比较视野对中国历史经验的重新考察,已经在国际经济史学界受到普遍关注。
 
如何认识近代早期世界经济体系以及中国在当时经济格局中的作用?如何看待经济史研究出现的新方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2016年12月10—11日,“中国知识和产品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复旦大学历史系举行。来自中、德、日的20余位教授、记者、策展人和自由撰稿人探讨了中国茶叶、中医、中药、园林、花卉、瓷器、屏风、白铜、皮影以及造船技术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2016年12月19日晚,柏林,一辆重型卡车冲入具有地标象征意义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附近的圣诞市场,造成12......




内容提要:最近20年来,日本的中国史学者在比较国制史、地域社会史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这些研究描画出来的传统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及地方社会秩序原理都呈现出与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类型。此外,从长期社会变动的视角考察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及内在发展动力,从连续的、继承的侧面考察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关系等研究取向也备受瞩目。最近数年来,日本学者......
 
摘要:“东亚”概念的形成是与西方现代历史的自身演变及其对东方的殖民化过程密切相关的“现代性事件”,这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都已被提及。但要理解“东亚”认同的基础及其历史内在性,仅仅将概念本身置于西方普遍主义叙述背景下是远远不够的。从近代中日韩三国基于各自不同的历史语境所形成的文化心态与认同机制来看,“东亚”自身......
勒高夫的作品常常会给读者带来这样的感受:中世纪离我们现在的世界似乎既很近又很远。站在年鉴学派的经典立场上,勒高夫认为,史学的本质在于把握时间和变化,而长时段的优势正在于能够将历史演进中的连续性与断裂性相结合。这正是他选择使用“长中世纪”(5—18世纪)的概念...
引言:「中国」作为问题与作为问题的「中国」
 
  也许,「中国」本来并不是一个问题。
 
  在我们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冠以「中国」之名的著作,仅仅以历史论著来说,就有种种中国哲学史、中国经济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文化史等,在我们的课堂里,也有着各式各样以中国为单位的课程,像中国社会、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文化等等。通常,这个「中国」从来都不是问题......
引言:「中国」作为问题与作为问题的「中国」
 
  也许,「中国」本来并不是一个问题。
 
  在我们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冠以「中国」之名的著作,仅仅以历史论著来说,就有种种中国哲学史、中国经济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文化史等,在我们的课堂里,也有着各式各样以中国为单位的课程,像中国社会、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文化等等。通常,这个「中国」从来都不是问题......
演讲人:张国刚
 
演讲地点:清华大学“春风讲堂”
 
演讲时间:二〇二〇年五月
 
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史、隋唐史、中西文化关系史、西方汉学史等。近年出版著作主要有《中西文化关系通史》(2019)、《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2019)、《大唐气象:制度、家庭与社会》(2017)、《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2016)、《唐代家庭与......




外交档案表明,德国曾经认真地跟踪研究了中国九十年代的政治发展,特别是洋务派为接受西方技术与科学所做的努力。不过,像在其他列强国家那样,当时引起普遍重视的是对由此而产生的更深地闯进中国内陆之可能性的兴趣。除了曾经在八十年代尤其因购买德国武器和聘用德国军事教官而被看作德国利益的促进者李鸿章之外,在九十年代及其以后,张之洞由于主张修建铁路和改革学校体......
2018年,英国思想史学家彼得·沃森所著《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一书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后,在中国国内引起广泛反响。这部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纵览自人类取火直至20世纪初的思想文化发展历程,涵盖人类从古到今重大思想成就。沃森所关注的不是帝王将相征服与统治的政治历史,而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思想演进历程。
 
近日,围绕人类思想史历程及新技术可......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前  往
电话:010-8475878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