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国学研究网 为您搜到的结果
约有652项符合 欧洲 的查询结果, 如下是第 1-10 项(搜索用时0.026秒)
在欧洲各国和欧盟的政治过程中,活跃着大量专业人士,他们作为专家个人或技术官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但是知识界最主要的参政渠道之一还是通过思想库对政界施加影响。提起欧洲的思想库,现在早已不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大牌机构和资深高龄教授的一统天下,近年来,一批规模小、影响大的小型机构带来了新的气象。这些思想库也许只有几个人,骨干力量多是三、......
内容提要 18世纪上半叶不仅是欧洲文化的转折期,同样是其中国观的分水岭。之前欧洲人在神权思维支配下而进行的描绘中西共通性的努力,逐渐转变为基于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对中西文化差异性及对立性的认识。不论是以黑格尔、韦伯等人为代表的“欧洲中心论”,还是以弗兰克、彭慕兰等人为代表的“中国中心取向”,欧洲人认识中国的基本立场其实从未脱离欧洲本位。他们对中国和中......
欧洲政策中心(European Policy Centre,EPC)是欧盟的一个重要智库,成立于1997年1月,由欧洲著名律师和政治家斯坦利·克罗希克,欧盟委员会首届秘书、佛罗伦萨欧洲大学学院(EUI)创始主席马克斯·科恩斯塔曼(Max kohnstarnm)及欧盟新闻机构的先驱约翰·帕尔默(John Palmer)三人创立。科恩斯塔曼是现任“荣誉主席”,克罗希克是创始主席。EPC当前的首席执行为Hans Marte......
关键词 《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许明龙 著)
中西方大规模的接触和交往是从19世纪开始的,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引起西风东渐,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中国社会。鲜为人知的是,在这西风东渐之前,有一股强劲的东风西渐。许明龙先生的《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以下简称《“中国热”》)告诉我们,18世纪欧洲曾掀起长达百年的“中国热”。不少欧洲人如醉......
2012-7-20 14:37:38 来源: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欧相互依存性的加深,中欧关系的复杂性也日益凸现。其中突出表现在欧洲内部对中国崛起与外部行为的疑虑、曲解明显加深。比如,许多欧洲媒体对中国的持续负面报道,自2008年以来明显增多。特别是围绕涉藏问题、贸易不平衡问题、气候变化、对非援助问题等指责中国。连西方学者对此......
【内容提要】
早期欧洲汉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耶稣会士汉学阶段。16世纪以后来华耶稣会士在中国文化方面的研究,是西方人大规模全方位研究中国文化的开端,欧洲汉学也从此拉开了序幕。第二是欧洲汉学的兴起阶段。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汉学在欧洲本土兴起。欧洲汉学的先驱人物提出了早期汉学所面临的语言学习这一基本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带动和......
16至18世纪天主教传教士向欧洲介绍中国各方面情况的文字报道里,中国的历史著作已经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研究中国文明的汉学在19世纪初期建立了自己的学术纪律,对汉学的兴趣最初集中于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古文和文学。这是很自然的一步,因为理解一种外国文化必须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欧洲最著名的第一代汉学家主要的研究领域不是历史,但多少也做了一点历史研究。直到20世......
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是欧洲17世纪著名的学者、耶稣会士,他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一生兴趣广泛,著书四十多部,在物理学、天文学、机械学、哲学、历史学、音乐学、东方学上都有建树,“被称为最后的一个文艺复兴人物。”(注:G·J·Rasen Kranz: Aus dem Leben des Jesuite Athanasius Kircher 1602-1680,1852, Vol, P. 13.)
他所著的《中国宗......
过去,在西方史学界,凡涉及中国的题目大都是由汉学家来做的。严格地讲,《与中国相遇——欧洲中世纪的东亚观》一书的作者福尔克·E·赖歇尔特并不是汉学家,他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中世纪史教授。他熟谙欧洲中世纪诸种语言的史料,研究范围是中世纪欧洲知识界的中国观。用作者的话说:“这关系到我们,这是我们的历史。”从精神生活史、认知发展史的角度说,尚未有人全面研究过中世......
17、18世纪风靡欧洲的中国热
发明数学'二进制'的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早在1687年就提出观点:“欧洲人擅长理论思维,就象在数学中表现的那样,而在实践经验方面中国人却比我们强。”17、18世纪风靡欧洲的中国热不免流于表面化,今天走入德国人生活的是什么?
“我准备在自己的办公室门上挂个牌子,写上‘中国事务处’几个字。凡是涉及到有关中国的问题,均可先寄给我,再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