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研究网检索
中国古代史研究网 为您搜到的结果 约有179项符合 俄罗斯 的查询结果, 如下是第 1-10 项(搜索用时0.205秒)
引言
关于中亚古代游牧民族历史的研究,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俄罗斯以及国外学者的注意,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族学家和语言学家。关于这一课题的成果已经有很多,小自篇幅很短的文章,大至厚厚的专著。这些已有的研究不仅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了一些具体的问题,而且延伸到了与游牧民族社会结构发展规律和经济活动、物质与精神文化、宗教信仰等相关的大问题;同时......
明朝中后期,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由于战乱等因素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连接阿拉伯、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不过明朝前期,中国与中亚帖木儿朝互遣使臣、进行绢马交易等往来频繁,仍可看到中西陆路交通的繁荣畅通景象。永乐年间,陈诚五次奉使西域,编纂《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绘制以明朝版图为中心,包括东起日本、朝鲜,西达欧洲、非洲,南括爪哇、印度,北至蒙古各部的......
在中国历史上,蒙元帝国时期的统治制度有着浓厚的游牧民族意识形态色彩。帝王颁发的各种圣旨文书便是一个典型,不仅体现在其独具特色的用语和程式结构上,也体现在内容当中。比如,采用蒙古语变音、敬称、词尾变化、特殊符号等多种语言手段来表现敬畏意识之外,还新创“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没体例的勾当做呵他每不怕那什么”……等直译体用语,形成“祈祷语”、“......
  历史上,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曾对内陆欧亚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而卫拉特(oyirad)[1]是最后一个深刻影响内陆欧亚历史的游牧民族,有学者称其为“最后的游牧帝国”。因此,卫拉特历史的研究不仅对游牧民族历史本身,而且对整个内陆欧亚历史的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卫拉特,也称西部蒙古。卫拉特历史研究中“四卫拉特”(dörben oyirad)是一个重要......
匈人(Huns)是西方史籍对4世纪70年代以降横行欧洲近百年之久的一个游牧部族的称呼。374年,匈人击灭位于今乌拉尔河以东里海与咸海之间的阿兰人(Alans,汉文史籍称其国为“阿兰聊”),首次出现在顿河河滨,揭开入侵欧洲的序幕,进而成为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力量,并最终导致4世纪罗马帝国的分裂以及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在4~5世纪欧洲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
......
前言
 
有关“间岛”的地理概念,学界认识到最初指朝鲜人开垦的钟城附近的图们江沙洲,又被称作“垦岛”,意思是江中之岛或者开垦之岛。后来随着朝鲜人大规模越境开垦图们江以北地区和移居到鸭绿江以北地区,将鸭、图二江以北地区均冠之为“间岛”,实则已非岛屿,分别将图们江以北地区称之为“北间岛”或者“东间岛”,鸭绿江以北地区称之为“西间岛”。学界对于日本挑起“间岛......
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指出: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
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偶然发现,使埋藏近千年的文物典籍......
一、比丘林及其中国研究之简况
 
比丘林(Иакинф Бичурин),原名尼基塔·亚科夫列维奇·比丘林(Никита Яковлевич Бичурин),于1777年8月29日出生于喀山省切巴克萨尔斯克县比丘林村。 作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比丘林于1799年喀山神学学校(казанская семенария)毕业后即留校任语法教师。1800年比丘林接受剃度,教名亚金......
无论是“突厥斯坦”还是“东突厥斯坦”,都不是中文词,而是译自外文的词汇。在我国许多学者的著述或其他出版物中我们会了解到这一词汇的由来以及背后的历史,但是,大家关于俄语中作为术语的“东突厥斯坦”一词的引用存在错误之处。
一、      中国出版物中的俄文词汇“东突厥斯坦”
 
王治来的文章《论说所谓“土耳其斯坦”》写道:
“1805年,俄国派季姆科夫斯基(Timkovski......
“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传教士、使团、探险家陆续进入中国,对长城印象深刻,将之视为中国文明的象征,不断记述与研究,逐渐廓清西方世界关于长城的神话想象,而勾勒出愈来愈清晰的长城形象。近代时期中国、西方国际地位呈现巨大沉浮,长城逐渐从优秀而开明的中华文化的象...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前  往
电话:010-8475878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