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检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为您搜到的结果 约有85项符合 古代中国 的查询结果, 如下是第 1-10 项(搜索用时6.38秒)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最新发展。中华民族观经历了古代中国“天下观”下的中华民族观、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中华民族观和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民族观的历史演进。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核心的新中华民族观以共同性为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中华民族观的继承和创新,......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为了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理念,本文回顾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次论述,并将其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归纳为: 从“牢固树立”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


内容摘要:
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变是内在学理与社会时势变迁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之表现及结果。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筑进程中,西方异质文化的介入,催化了中国学术思维与视野的变革,边疆研究的范式也渐有变迁。古代中国的夷夏观念,长期是史家考察边疆问题的范式思维,在此视野之下,边疆研究处于“边缘”状态。随着近代民族国家构筑进程的深化,边疆研究范式渐有更张,逐步冲破......
类      型:
 全文
 
简      介:
 十八世纪文献作品在线全文数据库,收录了1700-1799年之间所有在英国出版的图书和所有在美国和英联邦出版的非英文书籍,涵盖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拉丁文等多个语种。包含13.8万种15万卷,超过3,300万页的内容,涵盖了历史、地理、法律、文学、语言、参考书、宗教哲学、社会科学及艺术、科学技术及医学等领域。包含大量清晰图片以及有......
http://infotrac.galegroup.com/itweb/cass?db=ECCO 2018年03月02日18时09分16秒



内容摘要:
晚清以来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形态,影响及于民国政治的变迁过程。缘于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及地域诸多因素,传统的中央集权被逐渐分解,发展成为有研究者所言的"内外皆轻"形态。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军事权势的转移成为影响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的重要变量,古代中国政局失序形态下出现的政治区域化景象再次在晚清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

    


    
    ......
□ 实习生 高剑秋 文/图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册府琳琅,根脉相承——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于6月8日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向公众开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颁布和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国家图书馆展示了近200种记载着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珍贵历史文献,从文献角度揭示了“非遗”保护成果,以文献、实物和“活态”展演相结合的方式......



内容摘要:
作为一类重要的民族图谱,清代百苗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描绘中国西南边疆“苗蛮”的形貌、文化与生活,在一帧图幅内,搭建起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之间的桥梁。百苗图的视觉表现形式与古代中国的“华夷之辨”和清代苗疆的社会历史情境构成的对应关系,使其成为一类典型的社会性艺术。百苗图这一图类是清帝国边疆想象与具象的再现,是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对苗疆社会历史......



内容摘要:
法律儒家化是中华法系发展的主流历史轨迹。在古代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习惯法虽然也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国家制定法相比,却并未完全"儒家化"。民族乡土社会仍然处于"化外"与"化内"的抗衡过程之中,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习惯法也呈现出"化外"与"化内"交织的特征。清末广西龙脊壮族习惯法"族权为主导,王权作威慑,家权来配合"的三位一体权力......



内容摘要:
在古代中国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地理空间中,兰州先是位处边界的"秦西极边郡",继而是怀柔西域的"西州首邑",始终是中原和汉人的一个模糊边界。随着清中后期以降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底定和"中国"的实体化,兰州在"中国"的地理位置日益清晰。进入民国以后,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所催生的"西北热"中,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中国的几何中心在兰州,"兰州中心说"随之兴起......



内容摘要: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开启了近代中华民族百年认同的历程,也开启了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认同有了极大的增强。在此之前,清朝实现的古代中国国家版图的大统一,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认同奠定了基础;鸦片战争和列强的入侵,促成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认识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和自身的组成,回答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的问题......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前  往
电话:010-8475878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