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国学研究网 为您搜到的结果
约有532项符合 英国 的查询结果, 如下是第 1-10 项(搜索用时0.009秒)
塞克斯(Sykes, William Henry 1790-1872)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国会下议院议员。1862年前后,当英国政府抛弃“中立”的外衣,准备武装干涉中国内战时,作为当时英国资产阶级中少有的有识之士的塞克斯挺身而出,抨击英国政府的侵略政策,力排众议,竭力为太平天国辩护。他为此写了许多信发表在一些激进的报纸上,后来,塞克斯把它们编为《中国太平叛乱的起源、进......
关键词 英国 18世纪 “中国热”
和法国、德国相比,英国“中国热”的高潮不是在18世纪上半叶,而是在17世纪呈现出“早退”的现象。到18世纪,虽然民间的“中国热”仍在持续,但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在降低,对中国的研究有意识地与开拓海外市场的经济动机紧密相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非资料渠道的不同,而在于英国社会已进入资本主义这个事实。随着英国政......
本文以中国古典文学在英国流播为讨论中心,对英国汉学研究历程进行学术分期并归纳其阶段性特征;对英国汉学研究的滞后和相关特征的形成原因进行探析。
一
英国汉学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较法、意、德等西方诸国为迟,其基础工作——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从18世纪末才开始萌动。从18世纪末至今,英国汉学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传教士汉学阶段,这是中国......
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社会的一大特征是对于航海与旅行的兴趣,对于遥远国家或民族的关注。因此,关于航海探险方面的著作的翻译、编辑和出版异常活跃,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哈克里特(Richard Hakluyt,C.1552-1616)的《英国航海、旅行和地理发现全书》(The Principal Navigations, Voyages, and Discoveries of the English Nation,1589-1590)。编译者哈克里特出生于伦敦一个皮革商家庭,......
关键词 英国文学 中国题材 中国形象 他者想象 文化利用
英国作家通过中国题材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重意义:关于异域的知识;本土的文化心理;本土与异域的关系。对英国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存在意义上的国家,不如说是他们想象描述的一个神话,是激发他们写作和表达思想的灵感和素材。不管他们以何种途径来认识中国,从何种角度来观察中国,用何种......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回溯14世纪以来中国形象在英国作家作品中不断被颠覆的接受历程,并探究其形成肯定和否定两种截然对立的“中国印象”的原因:这不仅是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吸纳与民族文化自身的保守性、排它性交互作用、相互冲撞的结果,更是由于大英帝国商业利益和自身的文化需求。
关键词 英国作家 中国形象 接受历程 形成原因
英国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接受,发轫于14世纪中......
2005年7月,我有幸应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学术研究所刘陶陶教授的邀请访问英国,以主要的时间,考察了解在英国的与我国清史有关的资料及其研究状况。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走访了英国国家档案馆、英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博物馆、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等学术机构和研究单位。我的印象是,英国关于中国的清史研究资料很丰富,许多资料值得我们专门的发掘和研究。
英国......
近年来,大量关于中国的新闻出现在英国报纸上,既有严肃大报,也有通俗小报。这种现象向我们发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即中国已引起了英国报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如果将“中国”一词输入到NEWSBANK网站(http://www.newsbank.com)的搜索栏中,我们会发现在英国五大主要报纸上刊载的中国新闻或者与中国有关的新闻的数量在近几年内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英国五大主要报纸上和中国......
自查尔斯·F·诺伯搭乘英国商船到达广州(1747-1748)至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1793-1794)前的半个世纪里,虽然每年均有大量英国船只到达中国,而且与年俱增(见马士《东印度公司中国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册的“海运表”),但这期间留下来的涉及中国的游记并不多。据笔者的统计,仅有四部,而且关于中国的部分篇幅均不大。20世纪的一位英国旅行者曾说:来中国后你最不易做到的一件事......
英国人的饮茶情结
毫不夸张地说,18世纪初的英国几乎没有人喝茶,可到了18世纪末几乎全国上下人人皆在饮茶。1699年,英国官方的茶叶进口量大约是6吨,一个世纪之后就达11000吨,每磅茶叶的价钱降到了100年前的1/20。这个数字在1784年茶叶进口税大幅下调之前,如果算上走私茶的话,大概还 得再翻上一番。另一个因素就是普遍掺假,从进口的茶叶开封到最终售出,商家在每个环节上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