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文学网检索
中国民族文学网 为您搜到的结果 约有846项符合 欧洲 的查询结果, 如下是第 1-10 项(搜索用时0.191秒)
  导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话语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被视为性别化的主体认知概念。这一概念不仅涵括了对性别平等的期待,还包括对以社区为基础的性别认知与实践多样性的尊重。文章逐一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清单编制、保护计划、政策制定、列入名录等过程性保护环节中的性别问题和重要意义,着重强调了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性别作用之间的紧密联系,既是寻求......
  内容提要 格萨尔史诗以诗为史,是一部由藏族各个时期的神话传说、历史叙事、文化记忆、风俗信仰、言辞话语等文化要素层累叠加而形成的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史诗自诞生以来便一直处于流动的文本发生学现场,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历史语境下,成千上万的歌手根据演述需要、审美旨趣而增添情节人物,不断创编出新的史诗文本,经过历代高僧大德、先贤智者、学者文人的记......
(2022年4月22日) 


  2022年4月22日下午,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第六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线举行,会上进行了学会换届选举。大会代表经正式投票,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领导班子。会议最后一个议程是由应邀参会的第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刘成教授讲话。作为学会的奠基者之一,刘成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以下是刘成教授的讲话全文。发言记录后有修订。 



刘成教授(照片......
  由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创办的微信公众号“中华文化凝聚与传播”于2022年5月1日正式开通。 
  该公众号秉承阐发、弘扬中华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计划开设“特别专题”“学术观点”“文明互鉴”“青年论坛”“学术资讯”“人物访谈”等多个专栏,定期推介中心各协同单位及分中心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相关领域的......
  摘 要: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学科亟待恢复与重建,陶立璠以“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为基础,展开多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并彻底转向民俗学研究。面对国内民俗学教材的缺乏,陶立璠以自身教学经验为基础编纂了《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民俗学概论》等教材,凸显了不同地域、民族民俗的“多样性”与“在地性”,完善了民俗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框架体系。在1989到1991年的第......
在口头诗学视野中,音声文本的听觉属性使其在传播过程中被“整序接受”。“往昔的音声”转化为“书写的遗骸”,进而具有口头和书写“双通道双媒介”的特征,两者既各自发展又彼此纠缠,言文互缘,形成“文本聚簇”现象。文人制作的口头文学作为“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具有...
  文史写作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官修正史之外,不乏稗官野史、杂录笔记,或记杂事秘辛以彰博闻多识,或考成败经验以明鉴古知今,或借前贤过往之酒杯浇自家郁积块垒。举凡种种,不一而足,以后世眼光看,王夫之《读通鉴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属于史学,而诸多笔记杂感则属于文学,后者很多时候看上去不够端肃,多作为拾遗补阙的材料,很少提出......
 
    第42期“民文沙龙”活动预报  
    
  题目:《格萨尔·贵德分章本》的抄本属性及其译者的贡献
  主讲人:李连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时间:2022年6月21日(周二)14:00
  腾讯会议:210 861 135
 
  内容简介:《格萨尔·贵德分章本》不仅是中国发现的第一部藏文《格萨尔》史诗,而且也是完整汉译的第一部《格萨尔》史诗;其同属抄......
藏族。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文艺理论、藏族艺术、文化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政策...
  摘要:瓦尔特·伯克特的《神圣的创造:神话的生物学踪迹》一书从宗教及仪式入手,把人类的生物性作为研究的基础视角之一,对人类文明现象、神话及民间故事叙事等诸多现象进行了解读。其结论颇为新颖,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可读性强。
  关键词:瓦尔特·伯克特;宗教;生物学;神话
 
  瓦尔特·伯克特(Walter Burkert,1931-2015)是著名的德国古典学家,他的研究......
首页  上一页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前  往
电话:010-8475878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