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检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为您搜到的结果 约有9243项符合 欧洲 的查询结果, 如下是第 1-10 项(搜索用时0.872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采取鼓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政策。在这一政策指导思想下,吸收FDI的多少甚至已成为衡量各级政府建设成就大小的标志之一。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FDI流量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1990年代以来的增幅尤其显著。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引进FDI可以弥补国内的储蓄不足,增加就业岗位,引入先进的技术、管理、规则和国际市场等等。然而,无论引进外资有多少好......
国内企业今年以G3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记名发行的债券已经达到665亿美元,超过了2013年全年的590亿美元。未来几年,中国企业海外举债仍然会增加。现在的问题是,当前中国企业海外举债的债务水平高不高?中国企业为何喜欢到海外举债?这种海外举债的约束条件是什么?问题与风险又在哪里? 国内企业今年以G3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记名发行的债券已经达到665亿美元,超过了......
  欧洲的风险减轻和美国的经济表现值得期待,显示当前外部环境似已逐渐转好,同样今年国内流动性也有望松动,加上政策面的支持,这些因素都可能支撑当前估值相对合理的中国股市展开一波上升浪潮。  经历了令市场失望的2011年中国股市,特别是对中国股市10年零涨幅的追问,促使我们需要认真思考2012年中国股市会如何走这个并不简单的问题。就目前而言,笔者......
  一、综合治理是一场及时雨  我国券商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由行政安排、伴随证券市场大干快上的主导思想逐步发展起来的,各地区全面开花,重发展,轻治理,造成券商在成长过程中,群体性忽视风险,违规经营,最终在危及自身的同时,还影响到上市公司、投资者等各类参与主体,给证券市场造成极大隐患,并严重阻碍了整个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重要的历史关口,国家及管理......
 渣打银行的一份报告引发高度关注:“当今谁才是全球流动性的最大提供者,也许人们会毫不思索地回答是美联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央行在2011年末总资产已经达到4.5万亿美元,远远超过了美联储和欧洲央行,成为全球第一大央行”。 中国央行资产规模居全球第一毋庸置疑。截至2011年10月底,全球三大央行——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加起来已超过8万亿美......
  在诸多针对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动因和引发根源的分析结论中形成的基本共识是,金融监管体系严重滞后于金融发展是此次危机产生和蔓延的关键性因素。鉴于此,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积极救助金融市场和问题机构、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也纷纷提出了各自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从各国所提出的金融监管改革的方案来看,重构现有金融监管体系,构建防范和识别系统性风险的宏......
http://ifb.cssn.cn/hb/201107/t20110729_2218195.shtml 2011年07月29日08时28分40秒
  资本市场在发达国家经济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现过程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  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延续至今的国际市场动荡,深刻影响了二战以来逐步形成的全球产业格局,各国都在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某种意义上,我们第一次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我们靠什么去竞争?过去30年全球最重要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个人计算机、电信、互联网和生......
  世上没有一个国家可在愈益开放与联动的竞争格局中始终作为例外免受外来的冲击。掌管总资产逾百万亿元的中国银行家们,该好好思索下一步的行为安排了。若继续热衷于追逐更高的利润指标,不仅将挥霍掉业已削弱的比较优势,更将放大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而拖累建设金融强国的前景。  如今,表面繁荣的中国银行业已成有实力的市场主体行为出现异化征兆的代表了......
    美国公布金融监管改革计划之后,各界舆论哗然。一些美国金融机构及其游说团体,纷纷指责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扼杀了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严重削弱了金融机构盈利能力,更进一步则损及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实际上,在危机至目前的形势下,美国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剥削已是众所周知,很大程度上不存在所谓的“支持实体经济”的问题了,而且当局针对实体......
  有人问:中国经济着陆是一个什么概念?其实很简单,允许三个事情:允许僵尸企业关厂和破产退出;允许不具备经济合理性的在建项目下马停建;允许僵尸信用终止,即信用市场违约和银行坏债的显性化。现在的状态是大量的增量资源被消耗在上面了。  金融脆弱性暴露  中国货币市场的脆弱性显现出来,6-7月货币市场的状况至少反映了三方面因素。  首先,外汇占款......
首页  上一页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前  往
电话:010-8475878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