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检索
中国考古 为您搜到的结果 约有2890项符合 文化交流 的查询结果, 如下是第 1-10 项(搜索用时0.083秒)
 
    近年来,多有学者推出以中国古代外交史或者文化交流史研究作为主题的论著。人们在为这一园地的学术丰收而欣喜时,又高兴地看到了罗丰教授的新作《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与一般讨论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论著不同,罗著突出“西北历史考古”的学术优势,从考古实践出发,切实充实了相关研究的科学内涵,提高了相关研究的学术等级。其中发表的有些论点,对考......
  距今四五千年前或更早,中国不同区域间已有普遍的文化交流;至迟在距今4000年前,中国史前互动圈也已与北亚、中亚互动圈交汇在一起。“穿越”回史前发现,文化互动是多元文明形成的重要原因,中华文明与中亚、北亚间横跨大陆式的互动使欧亚草原变成一条贯通的交流走廊。这种国家间的“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的特质,更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区域文化......
  12月19日,22位学者继续从边疆地区考古发现、文化交流等视角提出新的认识和思考。

会议合影
  边疆地区考古发现
  中国国家博物馆牛健哲从遗址概况、年代、主要收获及初步认识等方面介绍了新疆库车市乌什吐尔遗址近年的考古发现。乌什吐尔遗址延续时间较长,现存遗迹主体年代为魏晋至唐代,遗址城中设有马面以及瞭望台式建筑并在调查发掘中出土了大量青铜车马具、青铜......
  辽东半岛三面环海,地处欧亚大草原东端,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原地区经胶东半岛或辽西走廊和东北亚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通道,也是中亚、西亚经欧亚大草原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东西交流的必由之路,这奠定了辽东半岛在东北亚文化交流中的枢纽地位。通过系统研究,笔者初步建立起辽东半岛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即距今约7000年—距今约4100年的新石器时......
   长江三峡与成都平原之间,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存在一条文化交流通道。12月11日,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四川)考古成果汇报会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披露了4年来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为研究成都平原、川南地区、峡江地区的文化交流互动,以及解读中华文明形成进程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认为,“这是四川乃至西南考古的重大突破”。
 
  4000多处遗迹填补空......
  “皮洛遗址发现了数量丰富、形态规整、技术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是目前在东亚发现的最典型的阿舍利晚期阶段的文化遗存,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产品,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莫维斯线’论战画上休止符,串联起东西方阿舍利文化传播带,对认识亚欧大陆东西侧远古人群的迁徙和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意义。”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室主任、皮洛遗址考......
  “公元4世纪至7世纪,中原战乱,河西走廊阻塞不通,吐谷浑成为联系中原与漠北、西域、青藏高原、印度等地的中心,丝绸之路青海道开始兴盛,东西商旅多取道于此,在贸易往来中促进文化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建华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经过近40年考古发掘,青海都兰热水墓群发掘墓葬近百座,出土了目前世界上唯一确证的八世纪波斯文字锦......
  2018年10月22日下午至10月23日,经过1天半的时间,来自国内外的近70位参会代表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的学术研讨会。会上发言的38位中外代表紧扣“文化交流与融合视域下的秦汉考古”这一主题,分六场进行了报告和研讨。这些报告内容涉及秦汉城址与陵墓考古研究、西南地区秦汉考古研究、秦汉手工业考古与相关研究等。会议最后由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
  2019年3月18日下午,西北大学名家讲坛暨文化遗产学院“博望论坛”第七十二期特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在我院博望报告厅举行了“史前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一讲:《世界体系下的边际效应:中国西北与欧亚草原的族群迁徙与文化交互》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钱耀鹏教授主持,全院师生及相关大专院校200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

李水城教授主讲

钱耀鹏教授主持......
  由中国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与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明万历皇家金器——东波斋珍藏展”20日在罗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幕。
  中国驻罗大使姜瑜、罗文化部副国务秘书卡扎尔、多国驻罗使节以及当地各界友好人士等200多人参加开幕式。卡扎尔表示,文化交流是增进各国人民友好的最佳方式,罗马尼亚民众可以近距离欣赏中国古代的精美工艺,以此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姜......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前  往
电话:010-8475878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